-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生物学的发展
古代生物学的发展
自隋至清代中叶以前〕
隋代在北周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再统一的局面。隋、唐两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中外交通等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两汉。宋代,农业和手工业日益发展,城市商业经济也空前繁荣。明代中叶以后,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海外贸易和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重大发明均出现在这一时期,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也有较大进展。生物学也由于医药事业、种植业、园艺业、养殖业、酿造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大了视野,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出现了大量的动植物专谱和著作。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蔡襄的《荔枝谱》、韩彦直的《橘录》、陈仁玉的《菌谱》,以及专门研究鸟类的《禽经》。清代吴其 的《植物名实图考》 是一部科学性较强的植物学专著,记述了大量的植物学知识。稍后,方旭的《虫荟》则是一部动物学专著。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对西南地区的开发,段公路的《北户录》、刘恂的《岭表录异》记述了不少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述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一些动植物。宋初 《益部方物略记》则是一部描述四川动植物的专书。明、清时期,以朱木肃的《救荒本草》和屠本 的《闽中海错疏》为代表的地区性的动植物志相继出现,前者记载了不少河南的植物,后者则记述了福建沿海的水产动物。在它们的影响下,先后出现鲍山《野菜博录》、王磐《野菜谱》、郝懿行的《记海错》、郭柏苍《闽产录异》等。至于诠释《诗》、《雅》中动植物名称的著作,则有宋代陆佃的《埤、雅》、罗原页 的《尔雅翼》、郑樵的《昆虫草木略》等。清代学者的诠释著作也不少。他们一般都比较强调“身履目验”,重视实物观察和实地考察,或则询之老农、牧夫,或则设置药园、花圃,依靠政府力量,组织各地学者广泛采集动、植物标本,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对于某些动植物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以及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动作,甚至某些人畜体内的寄生虫等等,都有较细致的记述。明清时期,人们还晓得以人痘免疫。凡此种种,都表明中国古代生物学知识的充实和发展。动植物形态图和人体形态解剖图的大量出现,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动植物形态图是同本草中的药图联系在一起的,最早的药图出现在汉、晋时期,《隋书·经籍志》记,有《芝草图》一卷,《灵芝本草图》六卷,郭璞《尔雅图》10卷,但都已散失。现在能见到的郭璞《尔雅音图》,系元人影宋抄绘图,辗转描摩,复得清人摹绘木刻而传于世。有后人之作掺杂其内。唐初,鉴于“简编残蠹”、“名实既爽”,且外来药物日增,因此,在显庆二年朝廷组织苏敬等人编修本草,在“删定本草之外,复有图、经相辅而行”。“本草”是文字部分,重于叙述有关植物的名别、产地、生境、形态、习性、采集时间、历史沿流等:“图”则令全国各地选送道地药材,作为实物标本进行描绘:“经”是药图的说明文字。显庆四年 完稿的《新修本草》,有本草20卷,目录一卷,现存残书11卷。另有药图25卷,图经7卷,已佚。这是中国历史上由国家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中国生物学史上出现的第一部药用动植物图谱。宋代,苏颂等撰的《本草图经》20卷,虽已失传,但其内容大都保存在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此书有图有说,约有400余种植物,90余种动物有附图,每种一图、数图不等,有的多至10图,均据实物描绘,其精确程度,有的可资鉴别科、属或种,其中亦有图说不合者。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动植物图谱。明初,朱木肃 主编的《救荒本草》的植物形态图,较之《本草图经》更为精确,该书17世纪传入日本,日本本草学家作了研究,对当时日本生物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吴其 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述了1714种植物,有图有说。他根据采集实物绘制的图,其精确度可资鉴定科、目,有的还可考订到“种”。人体形态解剖图始于宋代,吴简的《欧希范五脏图》是根据庆历年间宋朝廷杀害欧希范等56人的尸体解剖,经画工绘成的,早已散失。但在沈括《梦溪笔谈》、叶梦得的《岩下放言》等书中,尚可见图的内容与始末。稍后,医师杨介绘“存真图”有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各种图形多帧,对后世颇有影响。南宋以后,人体解剖中断,但根据《存真图》来考订人体形态结构之学术活动却始终未断。明末清初,还翻译了一些西方解剖学著作,如意大利传教士罗雅谷、龙华民和瑞士传教士邓玉函曾合译《人体图说》1卷,但只有邓玉函编译,毕拱辰整理出版的《泰西人体说概》2卷,刊行于世。康熙帝还命法国传教士白晋和巴多明用满文翻译了人体解剖学。王清任曾先后在滦州、北京、奉天等地观察、解剖尸体多年,“方得的确”,重绘脏腑图形,改正前人之误,著《医林改错》一书。并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等正确看法。中国少数民族在解剖学方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