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红树植物—红海榄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docVIP

【毕业论文】红树植物—红海榄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精品PAGE 1 毕 业 论 文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红树植物—红海榄中色素的 提取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学 院 化学化工学院 专 业 制药工程 年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年 5 月 肇庆学院教务处制 红树植物—红海榄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摘 要 研究从红树植物红海榄中提取所得色素的稳定性。研究表明,红树植物溶于非极性溶剂,在PH≤6和PH≥11不同酸度范围内分别呈淡黄色和黄色,PH对红海榄色素影响很大,应在酸性环境中使用,该色素对光、热15-3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耐氧化及耐还原性能强,与常用食品添加剂有好的混用性。金属离子中Na+、Ca2+、Al3+对色素的吸光度影响不大,Ba2+、Fe3+使吸光度增大,Fe3+能引起红海榄色素溶液发生褐变。 关键词 红海榄;色素;提取;稳定性 1绪论 1.2红海榄概述 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属红树科(Rhizophoraceae)红树植物,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特殊环境中,在广东有俗名长柱红树,在海南琼山有俗名鸡笼罩。红海榄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有支持根,单叶对生,叶呈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颜色较木榄鲜绿。果实倒圆锥状卵形,下垂,种子在果实离开母树前发芽,具有特殊的“胎生繁殖”方式。树皮含单宁,可供药用或作染料。在我国主要自然分布于广西、广东和海南三省海岸地区的沿海盐滩的红树林内缘,国外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新西兰、澳大利亚北部等地。红海榄对环境条件要求不苛刻,除沙滩和珊瑚岛地形外,沿海盐滩都可以生长,对抵御海浪冲击比其他同属种要强[17],属嗜热广布性生态类群[18],为红树植物的典型代表。 根据国外研究,Hiroshi Azuma等[19]用GC—MS法分析了红海榄花的香气物质的化学成分。红海榄花香气物质的化学成分主要由几种带苯环的化合物和其他种类的挥发物组成(1,2一苯丙醇胺(1,2一dimethoxybenzene)和丁子香酚)。在国内,赵亚等[20]首次从红树科红海榄小枝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到5个三菇化合物,通过波谱鉴定,分别为taraxerol,taraxerone,careaborin,cis- careaborin和palmitooyl-β-amxrin。王湛昌等[21]将红海榄细枝经95%乙醇浸提后再用乙酸乙酷萃取,得到的萃取物,经柱色谱分离,并应用EI、MS、’HNMR、13CNMR等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分离出9个化合物,分别为β一谷备醇、胡萝卜甙、taraxerol、careaborin、cis-careaborin、2,6一二甲氧基一对轻基苯甲醛、异香草酸、原儿茶酸和2,4,6一三甲氧基苯酚。 1.3色素的简介 现在常用的食品色素包括两类: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色素。天然色素来自天然物,主要由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主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合成色素具有性质稳定、成本低廉等特点,但对人类健康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慢性累积中毒、致癌等严重问题[23]。如,我国目前仍允许使用的苋菜红、胭脂红等合成食用色素,在人体内代谢中将生成具有致癌作用的β-萘胺和α-氨基-1-萘酚,绝不能超范围、超剂量使用[24]。天然色素源于自然,易于在自然界中被分解、不致在生物体内累积,除一般具有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外,还能向人体提供某些营养要素,多数还具有重要的医疗与保健功能,所以,已成为食用色素开发的主流[25]。 1.3.1色素的分类〕 植物中的天然色素按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26]: (1)吡咯衍生物类色素:是以四个吡咯环构成卟吩为基础的天然色素,它们广泛地存在于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叶绿素是其主要代表。在高等植物中,叶绿素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叶绿素a呈蓝绿色和叶绿素b呈黄绿色,它们的比例为3∶1。 (2)多烯类色素:是由异戊二烯(CH2=C(CH3)-CH=CH2)为单元组成的共轭双键长链为基础的一类色素,为脂溶性色素,主要存在于绿色植物的果实中,如蕃茄红素、辣椒红素和玉米黄素等。这类色素又称为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按其结构和溶解性分为两大类:①胡萝卜素类此类色素结构中含有大量共轭双键如番茄红素及-胡萝卜素等都是此类色素。②叶黄素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秦圈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