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历史趋势及特点.docVIP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历史趋势及特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历史趋势及特点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历史趋势及特点   [摘要]明清两代,穿鲁西平原而过的山东运河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北系京师,南控江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东段运河的畅通,引起了沿岸城乡及辐射区域剧烈的社会变迁,其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华北地区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山东运河区域的社会变迁经历了一个从荒僻到繁荣、又渐渐沉寂的类似马鞍形的过程。其特点是:社会变迁的动力主要来自交通环境改善与漕运政策等外部因素;以开放的态势吸纳融汇各区域物质文化精华;濒河城镇与运河腹地社会发展不平衡。该区域大起大落的变革态势及特点,给后人以深刻的历史启迪和警示。   [关键词]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3-0047-10      山东运河区域,是指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流经的州县及辐射州县,大体包括今枣庄、济宁、聊城三市及德州市的德城、陵县、武城、夏津、平原,菏泽东部的单县、巨野、郓城,泰安市的东平,济南的平阴等近40个县市。土地面积约占全省的25%,涵盖了鲁西平原的绝大部分。这一区域在明清两代由于运河的兴衰经历了非常剧烈的社会变迁。会通河开通以前,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整个华北地区基本相当;进入明清,由于京杭运河的穿境而过及漕运的兴盛,带动了经济迅速崛起,使这一区域成为山东省乃至中国北方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这种领先的地位大约持续了400年左右,直到清后期,随着国运日下,黄河北徙冲毁运河和漕粮折征,山东运河区域的经济发展渐趋停滞,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迅速跌落。可以说,山东运河区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黄河流域农耕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典型。      一、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趋势      明清时期的山东运河区域经历了一个从荒僻到繁荣,又渐渐沉寂的类似马鞍形的社会变迁过程。具体而言,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明初至正德年间为第一阶段;嘉靖至清嘉庆年间为第二阶段;道光至清朝灭亡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荒僻到经济复苏。   山东运河区域位于华北平原的东部,属于黄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是开发较早的农业区。直到隋唐时期,这一带都是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之区,特别是与山东省东部比较,鲁西一带平原辽阔,人口稠密,农业手工业发达,是古代山东的经济、文化重心之所在。然而这样的状况至唐代以后便发生了变化。五代、宋、元时期,北方长期处于游牧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兵燹频仍,瘟疫流行与水灾旱荒肆虐,使华北平原的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土地荒芜,人口凋零,城镇衰落,商人裹足。鲁西地区也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贫困化、边缘化的窘境。明朝建立时,鲁西一带成了全国屈指可数的经济残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万历《东昌府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东昌府18个州县的民户只有6870户,平均每个州县380多户,抵不上当时江南的一个普通市镇。可见明朝开国之初,这一带几乎已沦落为中华帝国政治与经济的边缘区。   明初,朱元璋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采取了鼓励垦荒、移民屯垦等一系列措施。鲁西地区就是重要的移民填实区。在《明实录》中有洪武、永乐两朝数次向鲁西地区移民的记载,据当代学者考证,明初全国移入人口最多的是山东、河南、北平三地,而鲁西则是山东移民最多的地区。大规模的移民屯垦,使鲁西经济渐渐有了恢复,但继之而至的是长达4年的“靖难之役”,鲁西又成主要战场。这场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总数达百万,在德州、东昌一带几进几出,争夺异常激烈,造成居民大量死亡,经济荒凉的局面重又加剧,百姓流徙,商贾不通。永乐元年(1403)春季,临清税课局只收到商税29贯500文,明成祖不得不下令暂缓收税。永乐九年(1411)重新兴工开挖会通河,为使新开山东运河两岸有足够的民力民财供役费,明成祖继承了太祖的移民政策,数次迁徙青、莱、登三府民丁屯垦于东昌、兖州等地。经过明太祖到明太宗大约50年的移民填实运动,鲁西一带渐渐恢复了生机。而永乐九年开始重新疏浚大运河,给这一区域带来了社会全面复苏的机遇和活力。到宣德、正统年间,在运河安流通畅了数十年后,鲁西沿运州县基本走出边缘化的窘境,开始了繁荣期的到来。      第二阶段:从经济复苏到全面繁荣。   首先,京杭运河贯通推动了运河区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各种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东昌、兖州二府境内大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砂壤,地势平坦,河泊纵横,日照充足,宜于植棉。这种地理条件使运河两岸成为明清两代山东主要的植棉区。其中,地处山东运河北段的东昌府由于植棉历史早,量高、质好而成为全国著名的产棉中心。嘉靖《山东通志》称:“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又载:全国额定课赋棉花绒246559斤,仅山东省就征收5245斤,占21%强;其中93%征自东昌、兖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