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离失所的定义.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离失所的定义.PDF

流離失所的定義 : 分析1937 至1960 年間海峽兩岸戰爭難民的一些基本問題 張倩雯 (Rebecca Nedostup ) 美國波士頓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漢學中心獎助學人 二十世紀的戰爭難民是否有 共同經驗,或者這些記憶在全面戰爭、政治對 抗、殖民地獨立與內戰造成國界頻繁更迭之下被抹消。雖然 以地緣政治的發展來 作比較和連接分析是值得關注的面向,然而 ,兩岸關於戰爭受害者和難民的學術 研究地方皆已有所發展 ,但研究兩者聯繫性的學者仍然不多 。本演講將探討是否 可能理論框架縮小這一差距 ,並藉由具體實例 證明地區性歷史也許能套用在更, 廣泛的領域 。 在探討戰爭中人民的流徙與再安置上,劃分 成兩個時間帶:一為對日抗戰 (1937至1945年)、國共內戰時期( 1947至1949年),二為後國共內戰時期( 1945 年至1960年左右) ,術語的使用或許是問題點。抗戰時期的 學術著作用語「難 民 」,顯然從社會學與道德觀上與政府做區別 。但國府官員發現,對 1945年起, 特別是1949年以降轉進到臺灣的軍民,難以用單一名詞概括表述。政治和文化 的不確定性反映在文件和二手史料的用字遣詞中 ,包括政治類(義胞,譬如 「大 陳義胞 」)、地理文化類( 「外省 」)以及社會類( 難民「 」)。更糟的是,儘 管部分原因是國際難民救濟系統尚在建構中,但 1945-1949年期間在中國因為內 戰而流離失所的經驗仍然是在知識上的 一個重大的差距。 因此, 我演講的第一部分重點是「 流離失所」和 「流離失所者」兩詞語的適 宜性。使用較廣泛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把這些歷史實例聯繫在一起。對於「流離 失所」一個特殊的概念位移是,它可能同樣適用於接待逃走人士的社區和人民。 接收移民社區的失所可能性是一個特別值得重視的一點,也在中國在台灣更應如 此。 演講的其他部分探討政府對流離失所者的安置計劃 ,以及流離失所者之間新 社群關係的建構與緊張。日軍攻入長江流域下游後不久 ,國民政府設想的計劃, 不僅提供農村難民的居留地方和生計,也有國家利益和軍事考量 。然而,這些計 劃 對當地社會和 家族儀軌衍生的問題,並不容易克服。 1950年代的台灣,在眷 村發生的犯罪事件和18,000名大陳島難民的安置所引發的衝突 ,在在顯示來自中 國的流離失所者有在社會和文化上極為格格不入,就像光復國家、安撫人民的儀 式性口號也無法滿足人民一樣,這些案例挑戰著國民黨在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 期的綏靖政策。亦提醒我們要將流離失所者,在離散群中的特殊性列入考量,在 常用來研究的幾種參數如的 政府、技術、與社會和文化生活,也可能產生集體影 響。 Defining Displacement: A Few Problems in Analyzing Wartime Refugees in China and Taiwan, 1937-1960 Rebecca Nedostup Department of History, Boston College, U.S.A. Visiting Fellow,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CCS),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Taiwan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a core set of experiences shared by those displaced by the warfar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r do local conditions override such commonalities as the rise of “total war”, political warfare, and the rapid redrawing of national borders under conditions of decolonization and civil confli

文档评论(0)

shiyougui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