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PAGE \* MERGEFORMAT 1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下)
五、老年社会环境理论
该理论由甘伯林(Cubrium)于1972年针对上述活动理论的不足所提出的。甘伯林在理论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个人本质和社会内涵,老年的环境包含着这两个重要的方面。所谓个人本质意指健康、经济能力以及社会支持影响行为的弹性,而所谓的社会内涵指明确的社会规范导致社会的同质性、老人住处的空间距离以及当地的保护老人措施。个人与社会的交互关系才会使个人采取行动。倘若个人的及社会的内涵都十分理想,结果就会促使个人有较高的士气及美满的生活。
个人本质中所包含的社会支持并不专指社区居民,或者社会福利服务对老人的协助,老人的配偶及家人的帮助也包括在内。那么个人的本质如何影响其行为适应各种不同环境所要求的不同规范?一般地,如果老人身体健康、经济能力强就有足够的潜能应付许多问题,较少需要许多协助性的社会服务,由此社会福利的负担就会减轻。相反,倘若老人身体状况欠佳,经济困窘,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差,在社会规范要求方面往往受到极其不利的影响。
甘伯林认为,老人年龄同质(相近)或异质(年龄差距大)、本身活动的潜能高或低,都会影响其士气的高低。他指出,老人们活动潜能高(指本身很活跃和好动)处在年龄差距大的环境中,以及本身不大活动的老人处在年龄相接近的社会环境中,此两类均有较高的士气。相反,老人自身不大活动,处在年龄差距较大的社会环境中,以及老人本身活动潜能高却处在年龄相近的社会环境中这两者都有较低的士气。前者是本身不大活动的老人要与不同年龄的人沟通,自然无法成为很合标准的沟通对象或无法有效互动而感到不满意。后者虽是身体健康、经济条件丰裕、活动潜能很高的老人,但是却处在年龄及心理相接近的、地域狭小的社会环境中,使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处,当然会导致对他们的生活环境表示不满意。
(六)老年次文化理论
老年次文化理论由罗斯(Rose)于年1965首先倡导。罗斯创立该理论基于老年人及其相应环境的如下变化:
(1)老年人生理方面的变化
老年人身体衰弱,行动不便,反应迟钝等身体机能的退行性变化都会妨碍与年轻人的交往,老人们比较怀旧,亲友之间的情谊较深,保留旧规范的行为也比较多。
(2)年轻人对老人的看法和态度
社会上不少年轻人对老人有些歧视甚至反感,不愿意与老人一起活动或深入交往,这样更加促进老人之间的互动。
(3)社会化在各个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
个人的社会化在人的生命周期中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换言之,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上有不同的社会化内容。例如,儿童及青少年需要向朋辈取得认同和获得肯定,并增加他的学业水平及才艺能力;青年的交谊目的在于扩大社交面以及成家立业;中年人的社会化目的在于提高其社会地位以促进事业更加发展。老年人退休之后的社会地位及人际关系都急剧萎缩,其社会化的目标主
要是与同辈老人来往或结识新朋友以维持其地位及关系。正因为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社会化的目标互不相同,所以就会产生互相不同的次文化。
基于上述背景,该理论认为:
第一,老人由于身心社交等各个方面的衰退,所以适应环境和年轻人相比有更多的困难。
第二,老人参与老年次文化需视老人团体的聚合程度、该团体与整个社会的接触(经由家庭、大众传媒、就业机构等)的实质及程度,以及老人对老化的抵制等因素而定。
理论意义:根据老年群体所遵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和老年人互动与对话,并根据老年人次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来设计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应该尽量避免用其他年龄组群体的文化强加于老人身上,或者以此来衡量老年人的价值标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七、社会化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绝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
(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
(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
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
(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
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