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唐诗中露意象
浅议唐诗中露意象
摘 要:唐代诗人对露进行移情观照,“露”因其自然形态及其所处的不同时空,在诗歌中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并逐渐成为具有丰富蕴含的文学意象。
关键词:露 时空 情感 意象
《礼记?乐记》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文心雕龙》之《明诗篇》亦云:“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外物唤起诗人的生命世界与心灵世界,诗人观照外物之时,多进行移情和联想。出现在作品中的自然之物,便折射出诗人的主观情感,获得种种象征意义,并由单纯的欣赏之物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
进入诗歌象征的物象分为纯自然的物象和人为创造的物象。露虽为自然之物,文人骚客将其融入自己的诗篇,寄情寓感。在《诗经》中已有“露”之身影,岁月荏苒,积淀着诗人的情感的露珠,最终不仅有自然之“象”,亦有诗人之“意”。在唐诗中,“露”便是一个具有丰富内蕴的意象。
一、“露”意象的情感内涵
品德高洁的精神写照。中国文学有比德的文化传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可能因其自然属性而象征某种品格,如耐寒的松柏,傲雪的梅花,常年翠绿的篁竹,清幽雅正的兰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等,常被用来比喻品格高尚的君子,受到文人激赏。“露”精莹剔透、纤尘不染,故诗人多用来表志或赞美对方之人品高尚。如虞世南《蝉》一诗:“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首句“垂?q”暗示尊贵身份,而显宦的身份地位一般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但在此诗中它们统一在 “饮清露”之中。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树上之露,又是“垂?q”所赖以生存的,古代文人不求显达而重名节,以名节立身,“露”不啻也是“垂?q”的名节。“清露”便是高洁之品的写照。
再如李德裕《长安秋夜》:“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李德裕为相六年间,内制宦官,外复幽燕,定回鹘,平泽潞,有重大政治建树,李商隐曾誉其“万古之良相”。诗前两句流露出一种“居庙堂之高”者的责任感。决策拟定,离开皇宫时已夜深人静。面对“万户千门皆寂寂”,一己之不眠,对照之中显见政治家的博大情怀。末句“月中清露”,为诗人着上一抹高光,映衬出其志向高远不染半点尘埃,意境高美。另李适《重阳日即事》:“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刘长卿《郧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苍苔白露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裴度《白二十二侍郎有双鹤……请之》:“闻君有双鹤,羁旅洛城东。好是长鸣处,西园白露中。”都赋“露”以高洁之象征。
承受恩泽的尊宠之荣。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云想衣裳花想容”,七字即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春风拂槛露华浓”,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更显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露”不再仅指润泽自然之物,同时暗喻皇上的恩泽。时至晚唐,科举弊端极多,如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据《唐才子传》记载高蟾:“初累举不上,题诗省墙间曰:‘冰柱数条?w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怨而切。是年人论不公,又下第。上马侍郎云……意亦指直,马怜之。”①唐代新进士的侍遇极优渥,每年的曲江会上观者如云。高诗 “天上”、“日边”,象征新取进士得第后地位陡升;“碧桃”、“红杏”,言春风得意的新进士子;“和露种”、“倚云边”,则暗示新进士子有所凭恃,“露”象征恩泽与宠护。另,李益《赋得垣衣》:“昭阳辇下草,应笑此生非。掩蔼青春去,苍茫白露稀。”借“露”表明青春已去、恩泽日稀的感慨。
思乡怀亲的客子之情。“思乡”是中国文学一个传统的主题,古诗有望月思乡、望梅思乡、闻笛思乡的描写。“露”多出现于秋季,贾至《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八月白露降,玄蝉号枯桑。舣舟临清川,迢递愁思长。我有同怀友,各在天一方。”李白《秋夕旅怀》:“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刘长卿《睢阳赠李司仓》:“白露变时候,蛩声暮啾啾。飘飘洛阳客,惆怅梁园秋……寒城落日后,砧杵令人愁。”秋降白露,思乡情绪滋长在游子心头,归之不得,只能遥忆或相见梦中。白露时节正是加寒衣时节,砧杵声声又诉说着亲友对游子的挂念。张九龄《使还都湘东作》:“孤楫清川泊,征衣寒露滋。”依唐制,战衣由家人做好并随军寄放,秋冬需要加寒衣,由家人再为裁制。戍边将士看到秋季白露便知需加寒衣,思念亲友的情愫自然滋生。项斯《龙州与韩将军夜会》:“庭绿草纤纤,边州白露沾。别歌缘剑起,客泪是愁添。”白露落在边塞荒原之上、落在征人铁衣之上,更落在戍人心上,融入了无限的哀思愁绪。
时光易逝、红颜易老、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秦嘉《赠妇诗》:“人生譬朝露,居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