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实现途径.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实现途径

浅析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实现途径   摘 要:马克思幸福观认为生命是幸福的载体,需求是幸福的动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幸福的内容;劳动实践是幸福的源泉;自我实现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终极归宿。教育作为一种为人而存在的特殊生活方式,必须从培养人追求幸福的健康生命、创造幸福的能力、享受幸福的能力和提升人的幸福境界四方面促进人的发展,增进人的幸福。   关键词:幸福;马克思主义;实现途径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然而什么是幸福?这个基本问题却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贤人智者。人们为此争论不休,从各自立场都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就是获得肉体上和精神上得快乐,避免痛苦;理性主义幸福论提出“善即幸福”的主张,把幸福上升到理智层面;自然主义幸福论则提倡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自我实现的幸福论强调人的不断的自我完善是幸福的终极指向。   而从全人类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的理解,这种理解的一个集中反映,就是马克思的幸福观。      一、马克思的幸福观内涵      马克思认为,幸福是主体通过创造性劳动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和意识到实现了   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其基本条件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表现为人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其全部才能和力量,可以从以下视角予以考量。   (一)生命是幸福的载体,需求是幸福的动力   生命是一切的载体。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生存和幸福而奋斗着。满足需求,保存生命,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舍弃需求,放弃生命就无所谓人的本质和幸福。马克思幸福观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分析人类生活,强调幸福范畴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生活条件在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中的反映。马克思认为,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完全是正当的,满足正当需求,保存生命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求的行为都是违背人性的,“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但首先就是一个自然存在物。人的需求是与人的本性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明确地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在一定意义上“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对人的需要的摒弃必将促使人的“异化了的人的本质”的“积累”。   (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幸福的内容   马克思以前的幸福观,往往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对立起来,这些幸福观总的来说主要可归结为禁欲主义幸福观和享乐主义幸福观两种。马克思幸福观把幸福范畴观既反对禁欲主义,也不同意享乐主义,而是充分肯定人的自然需要,重视人的正当利益。人作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任何一方人生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他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谈话、辩论、活动、消费和加工对象”。[2]   物质生活是幸福的基础,是人得以生存、活动和创造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3]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状况同时也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然而,马克思在肯定物质生活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精神生活在幸福中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所谓符合人性的人的需要不仅包括自然需要,而且还包括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享受一旦成为目的本身,他便会失去人的面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明确地指出“一个民族为了在精神上更自由地发展起来,就不应该停留在肉体上的需求这一奴隶状态中,不应当是肉体的奴隶,所以首先必须留出时间来,以便能够在精神上创造和享受,”只有“一切社会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可以成为幸福的内容。   (三)劳动实践是幸福的源泉   马克思一方面反对清教徒式的苦行僧生活,认为享受不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广大劳动人民也应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又主张幸福不仅仅是对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实践对幸福生活的创造,幸福也存在于人类的创造活动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而存在的根本方式。人类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