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诗情画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古诗词诗情画意

浅谈古诗词诗情画意   摘 要:古诗词具有穿越时空的持久魅力在于“理至不磨”,“画意情趣”盎然。反复吟诵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诗的意境“品诗味、悟至理”,结合诗意绘制画面,使诗画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品味诗情。   关键词:古诗词;诗情;画意;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I2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064-02   中国古典诗词,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诗词精品,如何提升初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架起了一道彩桥。   一、“诗情”理至不磨   诗情是不受时空阻隔的,是持久绵长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友情的持久绵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亲情的持久绵长;“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爱情的持久绵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豪情的持久漫长;“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是情愁的持久绵长;其诸情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持久魅力在于“理至不磨”。其意思就是说把道理概括得精警扼要,便不会磨灭失传。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至今脍炙人口,就是由于它精辟地概括了送别之情,交谊之理。江淹“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柳永“多愁自古伤离别”。孤寂悲凉、缱绻难舍、黯然消魂是古代送别诗的共同情结,但王勃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暗示出两地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及政治环境上的悬殊差别,又暗示出所去路途坎坷遥远。但诗人的视线却超越了迢迢千里的阻隔,遥望风烟渺渺,这虽是虚幻想象,但却营构出诗人对友人长途迢迢的牵挂思念,对友人政治前途的忧虑和迷茫。友人尚未起程,拳拳之心已飞驰千里,惜别之意自然流出“与君离别情,同是宦游人”。相同的经历、相同的辛酸勾起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欲语还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转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非麻木无情,也非旷远超迈,而是饱尝了离别的悲愁孤寂之后的思想升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广为传诵。妇孺皆碑是因为它极精辟的概括了离别之情,交谊之理。概括了古今共通的人情事理,又表现出诗人独有的种种心态:一则说明“知己”情谊不会受时空、空间的阻碍而削减,只要心心相系,虽远隔天涯海角,但心灵上却仍会象近在“比邻”一样的时时沟通,“天涯”与“比邻”距离的远近极端对比,被夸张的空间距离反差突出了朋友情谊的深厚亲密。二则是委婉地向友人表露出我是你的至近知己,会时时牵挂着你,同时也希望远去他乡的友人也能时时想起自己,挂念他人与被他人挂念都是人生难得的快乐。三则是宽慰友人:你我既为知己,天涯既为比邻,此去天涯又何妨!四则鼓励友人:“丈夫志在四海”显示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胸。“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也同样是多种情感的交融,而非浑身慷慨。慷慨豪放的英雄气概中融着淡淡的儿女之情,慷慨豪放的表现形式下富有浓浓的多重韵味,寥寥几字道出了古今人类普遍经历体验过却又难言说不清楚的情理,这也许便是理至不磨的奥秘与价值。中国诗歌一向注重抒情,而理至不磨的观念则是一个重要补充,画龙点睛式的精辟概括更会动人心魄,流传百世,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这就说明了诗歌有抒情之外,也具有说理的功能,这在差异很大的东西方古典诗歌中是一个无意的偶合!早在诗歌的起源《诗经》时代,诗人们便已运用诗歌的形式阐发事理。此后诗中直接说理的现象数见不鲜了。如张九龄的《送韦城李少府》中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夏曾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等都可谓理至不磨的名句,从其久诵不衰中也可见精辟概括至理名言的影响与生命力了。   如何引导学生赏析这些至理名句呢?首先得非背不可,好诗至理名句不可不背,训练学生朗读和背诵是课堂诗词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词的思想内容,品位诗的语言凝练美和音乐美,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朗诵和背诵的自觉性。反复吟诵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诗的意境“品诗味、悟至理”。   二、古典诗词中的“画意”趣味盎然   “诗情画意”是一种“互文”的说法,即诗画中的情和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是一体的,即画上要题诗,所题之字又是书法,所以诗情画意“一等相称”。古诗词在“诗画”有机融会这一点上尤为出色。   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不仅是王维,其他很多人都十分注意“诗中画”的意趣。中唐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就曾被人作为画题来考画师的,这首诗写的是滁州西涧的春景,“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全诗的“活穴”,一向以写景如画,富于情趣而著称。荒江野渡,行人本来稀少,尤其时至傍晚,春潮带雨,水势湍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