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语文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导学案.docVIP

2014秋语文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导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秋语文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导学案

2014秋语文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导学案   此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由本站小编搜集整理,希望你在使用过种中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给我们提出来,以便我们改进工作,更好的做好后面的工作,谢谢!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刈麦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己亥杂诗   一、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

文档评论(0)

181****2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