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会议《实验通讯》初稿20160505.doc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37 实验教材通讯 =============================================(科学) 第27期 兰州 2016年5月19日 探索儿童的科学 ——课堂中的科学实践 (第五届教科版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暨研讨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 目 录 科学实践——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 一、文献阅读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框架草案》第五章第三部分:科学和工程实践 二、深入理解 ㈠科学家如何工作——从科学发现看科学实践 ㈡STC《漂浮与下沉》单元——从教学设计看科学实践 三、历史回顾 ㈠刘默耕《自然课到底是干什么的?——小学自然教学漫谈㈠》 ㈡张之仁《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 四、大会资料 ㈠专题报告 唐小为、丁邦平《“科学探究”缘何变身“科学实践”?》 ㈡现场课教学设计 之一:《种子的萌发》(四年下)…………………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 廖晓星 之二:《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四年下)……………北京人大附中实验小学 袁涛 之三:《热是怎样传递的》(五年下)…………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二小 单华瑞 之四:《水珠从哪里来》(三年下)……………浙江省温州安阳实验小学 王小梅 之五:《摆的研究》(五年下)……………………甘肃省兰州市东郊学校 谢晓斌 之六:《磁性大小会变化吗?》(三年下)……天津市红桥区跃进里小学 陈杰雨 科学实践——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 欢迎大家来到兰州,和我们一起继续关注和研讨“科学实践”这个科学教育的新观点。 2014年10月,我们曾在第四届教科版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暨研讨会(郑州)上进行了第一次专题研讨。因为认同“科学实践”这一观点,并准备将其融入我国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组的全体老师投入了这项活动,直接指导或执教了六节现场研讨课,在全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两年过去了,我们高兴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和科学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个话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次研讨会,我们有幸邀请到重庆市北碚区、北京市海淀区、郑州市、温州市、兰州市和天津市六个地市的教研员和老师来现场展示和交流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我们相信,这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启发,也会给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 我们希望各位老师,在现场课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科学课教什么和怎么教 “科学实践”对于我们是一个熟悉的话题,因为这个问题指向的仍然是科学课的基础内容和基本方法——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应该做什么。 一百年来,随着对科学本质的不断理解,世界科学教育的关注点经历了从知识、方法、能力、过程到探究的不同阶段。这方面的最新进展是,学习科学经研究发现,“当学习者参与到同某一学科专家研究相似的日常活动中时,他们就能学到深层知识。”(R·基恩·索耶,2006),这一结论告诉我们,在科学课上,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通过参与与科学家类似的科学实践形成的。这一观点与我们以往对科学教育的理解有些不同,它启发我们再次思考,科学课究竟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 经历了2001年起始的课程改革之后,今天已经很少有人会坚持教学即是让学生记住众多科学事实(结论)的观点了,但既能反映科学本质又能体现儿童特征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还在探索之中。如果将经历“科学实践”作为对科学课教学的一种理解,这对我们仍然具有挑战性,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理解和在实践中深入体会。 ●基于“科学实践”的教学设计强调什么 “科学实践”对于我们又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可能还不太了解“科学实践”指的是什么,对科学家的工作方式更缺乏实际的体验和了解。因此,“科学实践”观点指导下的课堂需要发生哪些变化,体现哪些价值观,强调哪些行为准则,教师的作用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逐一去理解和探讨。 下面一些研究成果对我们可能是有用的: 一、让学生进入真实实践 这与科学家最初的工作程序相同。在科学教育中的好处是,可以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将科学学习与学习环境之外的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了解处理真实实践的复杂性,理解科学实践各要素的基本原理,以及本学科领域的认识论。 二、在教学设计中采取系统的观点 这与科学家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理性思维方式相同。因为仅仅改变学习环境的一个部分,如学生使用的材料或工具,而不改变构成学习的任务,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课的教学要力争将学生源于问题的事实搜集、个人观点形成和集体论证联系起来,促进他们全面理解各阶段全部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解决他们“如何知道”以及“为什么相信”的问题,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须强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文档评论(0)

kol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