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高级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文化史)导学案 文.doc

浙江省安吉高级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文化史)导学案 文.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江省安吉高级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文化史)导学案 文

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解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背景: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条件)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代表各自阶级利益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中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等。 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①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②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③他主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主张逐步改良政治。④其哲学思想表现为“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略)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后人称之为“六经”。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一定的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观上“人性本善”。③价值观上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影响:①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是新儒学的基础。②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③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三.宋明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融合的产物,以“理”和“天理”为核心,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1.程朱理学 “三教合一”(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严峻挑战。②儒学兼收并蓄,提出“三教合归儒”。唐宋时,“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中,儒学在融会的趋势中向理学发展。③宋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政治倡导尊儒读经和宋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