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耳穴压丸影响自主神经提高心房颤动疗效理论探讨
                    耳穴压丸影响自主神经提高心房颤动疗效理论探讨
    【摘要】通过探讨耳穴压丸影响自主神经提高心房颤动疗效的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与自主神经密切相关,耳穴压丸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提高心房颤动的治疗疗效。 
  【关键词】耳穴压丸;自主神经;心房颤动;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1.0.02 
  耳穴压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常用王不留行籽等中药贴压耳穴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成倍增加。自主神经异常即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的改变及调节失衡是诱发房颤并使房颤维持的重要因素,通过干预自主神经提高心房颤动的疗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拟就中医耳穴压丸通过影响自主神经提高心房颤动的疗效进行理论 
  探讨。 
  1 西医射频消融术干预自主神经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 
  药物治疗无效的部分房颤患者,可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构成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与迷走(副交感)神经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由此以心房神经丛(GP)消融为主的去神经治疗亦成为房颤单独或辅助的介入疗法之一。然而GP消融带来的神经与心房重构现象也日益受到关注。徐毅等[2]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自主神经节激活在房颤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自主神经节激活产生肺静脉激动触发房颤;房颤过程中产生的心房碎裂电位为房颤持续提供基质。在肺静脉心房电隔离基础上行自主神经节消融可能有助于阻断肺静脉激动,并消除或减少房颤过程中的心房碎裂电位,同时作用房颤的触发和维持机制而治疗房颤。但神经节消融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杨淑萍等[3]研究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心脏自主神经变化对早期复发的影响。房颤患者80例射频消融术后43例复发,37例正常,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4天的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两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天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自主神经功能均有显著降低可能会抑制患者术后早期复发。 
  侯应龙等研究认为刺激迷走神经或心脏神经丛(GP)可引起心房或肺静脉不应期缩短并诱发房颤;消融GP可消除心房或肺静脉诱发房颤的能力;刺激犬GP或在犬GP内注射乙酰胆碱可诱发复杂碎裂心房电图(CFAE),消融犬或房颤病人GP或使用自主神经阻断剂可使CFAE消失或减弱,提示自主神经与房颤关系密切。自主神经介导房颤的研究表明,干预心脏自主神经可以显著改善房颤的治疗疗效,但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等问题,因此确立干预心脏自主神经治疗房颤的靶点、终点和干预路径,以提高房颤治疗的有效率、降低房颤复发率和治疗并发症等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 
  张彪[4]用耳穴贴压治疗快速型房颤。治疗前先描记心电图,然后在患者一侧耳廓上取穴:神门、交感、枕、皮质下、肾、心。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固定于以上穴位,稍微用力交替压迫15分钟后描记治疗后心电图,测定心室率。其机理在于贴压耳穴心、肾、枕、交感、神门、皮质下6个穴位能有效调节心系阴阳平衡,调节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乙酰胆碱与肾上腺素的平衡作用,并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从而减慢心室率,对快速型房颤有良效。 
  郑英梅等[5]将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口服胺碘酮0.2 mg,3次/d治疗,治疗组则加用中药五味子5 g,琥珀10 g,三七15 g,肉桂8 g,共研细末,加冰片5 g,上述药末再加水及少量白醋调制成糊状,分别敷于选定的穴位心俞(双)、内关(双)、膻中、足三里(双)上,用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后每24 h更换1次,每10天为1疗程。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房颤病人疗效好,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与健康教育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预防复发。 
  陈力等用内关穴位埋线治疗房颤,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抗凝的基础上口服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内关穴位埋线治疗。通过心电图、控制心室率疗效初步推测,内关穴位埋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房颤的发作,控制心室率,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在转复窦性心律方面,从30例治疗组中初步发现阵发性房颤患者治疗疗效比较好,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疗效较差,疗效次之,而对永久性房颤几乎无复律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心电图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均未发生严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