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 论总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学、理 论总结

中医学、理?论总结 1.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2.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3.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4.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5.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6.六腑以通为补 7.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8.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9.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10.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11.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12.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13.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14.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15.风为百病之长 16.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17.六腑以通为用 18.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19.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20.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21.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22.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23.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24.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25.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26.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27.故治疝必先治氣        --金翼匱 28.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靈樞?五邪 29.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大医精诚. 30.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31.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32.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33.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34.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35.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36.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37.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38.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39.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40.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41.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42.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43.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44.用药难,识证难。 4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6.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47.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48.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49.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50.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51.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52.久病成良医。 53.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54.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55.痘要结,麻要泄。 56.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57.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58.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59.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60.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61.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62.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63.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64.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65.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66.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67.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68.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69.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70.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71.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72.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73.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74.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75.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76.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77.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78.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人和一。 79.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80.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81.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82.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

文档评论(0)

shaofang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