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数学等比列前n项和1
复习: (2) 通项公式: 国际象棋盘内麦子数“爆炸” 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十分 高兴,他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我不 要您的重赏 ,陛下,只要您在我的棋盘上 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 放1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 里放4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 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 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区区小 事,几粒麦子,这有何难,来人”,国王令人如数付给西塔。 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第一格内放1粒,第二格内放2粒,第三格内放4粒,…还没有到第二十格,一袋麦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飞快增长着,国王很快就看出,即便拿出全国的粮食,也兑现不了他对西塔的诺言。 一 趣题引入 于是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总数就是 如何求? 由 ① ② 得 ② - ①,得 这种求和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 “错位相减法”是研究数 列求和的一个重要方法. ⑴-⑵,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设等比数列 它的前n项和是 ⑴ 说明:这种求和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 由 ⑴×q, 得 ⑵ ∴当q≠1时, 或 显然,当q=1时, 证法二: 由等比数列的定义, 即 注:此法围绕基本概念,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运用等比定理,导出了公式. 证法三: 所以, 超过了1 .84 ,假定千粒麦子的质量为40g,那么麦粒的总质量超过了7000亿吨。铺在地球表面厚度可达9毫米厚. 所以国王是不可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 有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就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 ① 思考:什么时候用公式①,什么时候用公式②? ② 例1、求下列等比数列前8项的和 例2 某商场今年销售计算机5000台,如果平均每年的销售量比上一年的销售量增加10%,那么从今起,大约几年可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结果保留到个位)? 分析:第1年产量为 5000台 第2年产量为 5000×(1+10%)=5000×1.1台 第3年产量为 5000×(1+10%) ×(1+10%) …… 第n年产量为 则n年内各年的产量为: 解:由题意,从第1年起,每年的销售量组成一个等比数列 其中 ∴ 即 两边取常用对数,得 ∴ (年) 答:约5年可以使总销售量量达到30000台 例3 某商场今年销售计算机5000台,如果平均每年的销售量比上一年的销售量增加10%,那么从今起,大约几年可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结果保留到个位)? 补例2 求数列 前n项的和. 注:当数列的通项为特殊数列时,注意对通项的化简,找出其与特殊数列的关系,转化为等差、等比等特殊数列的问题。 课堂练习: 课本第58页练习1、2、3题 ( q=1). (q≠1). 1.已知 则 ( q=1). (q≠1). 已知 则 2.对含字母的题目一般要分别考虑q=1和q≠1两种情况。 课时小结 ; / 助孕 flp493bej 父亲的脸由晴转阴,深深的皱纹间流露出内心的愁思,“是啊,她的阿爹过世了,只靠一个女人支撑着这个家,也不知道她们的日子究竟怎么过,你也该去看看她们把荷花领回家了……” 深秋,走在较为宽阔的川道上,这里的沟壑不再深险,各种农作物在这儿茁壮成长,为广袤的黄土高原披上了五彩缤纷的盛装。玉米长的似牛角,山坳那片高粱像团火,黄橙橙的谷子在微风里向你弯腰致意,土豆花、荞麦花、葵花点缀着整个山坡。 在一片荞麦地边,一户农家正在喂养着羊群,一个小男孩手拿皮鞭帮他的父亲看护着,顽皮的脸上流露着自然的满足和幸福。 “老乡——,借问一下去和川镇怎么走?”隔着这片荞麦地我大声地向他们喊了起来。小孩的父亲指了指山坡的另一边,“翻过这个岭再走二里地就到了。”他的声音很洪亮,“你到谁家去?” “我是从山东来的,要到一个叫苏荷花的女孩家去。” “客人,你走错路了,我们村没有一家是姓苏的。”他站在山坡上毫不犹豫地回答。 “老乡,十多年前我来过这儿,他家就住在附近山坡的窑洞里,也是从山东来的……他家有七个姑娘一个儿子,有个叫五妮子六丫头的……” “我知道了,他家不姓苏姓刘,刘荷花是他家的第七个女儿……”他看着我们笑了,红红的面色露出庄稼人特有的憨厚与质朴。 “现在的条件好了,农村实行了房屋规划,他家已搬到镇上的村子里去了。”他一边说一边吩咐身边的小男孩,“让我家的狗娃带你们去吧。” 小男孩听了他父亲的话一蹦一跳地向我们跑来……在小男孩地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所爱心小学。院子不大,房屋很陈旧,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我们悄悄地凑到教室门前,透过玻璃门窗依稀地可以看到教室里的摆设十分简陋。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