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1(解表药).ppt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学1(解表药)

穿心莲:(3~6g)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1.泻痢、黄疸、淋证、湿疹等湿热病证: 胃肠湿热,腹痛泄泻,下痢脓血+苦参、木香等; 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车前子、白茅根、黄柏等; 2.温热病卫分证、气分证及肺热咳嗽、肝热目疾等: 热入气分+石膏、知母等; 外感温热+金银花、连翘、薄荷(穿心莲片单药); 善清肺火,凉血消肿 肺热咳嗽气喘+黄芩、鱼腥草等 肝热目赤肿痛+菊花、夏枯草; 3.痈肿疮疡、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等热毒证: 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消痈 热毒壅聚,痈肿疮毒+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 咽喉肿痛+山豆根、射干、牛蒡子等; 蛇虫咬伤+墨旱莲。 注意:煎剂易致呕吐;不宜多服久服;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秦皮:(6~12g) 功效:清热燥湿,清肝明目,解毒。 主治:1.湿热痢疾,湿热带下: 痢疾里急后重+白头翁、黄连、黄柏(白头翁汤); 湿热带下+黄柏、苦参等; 湿热下迫,血崩,赤白带下+牡丹皮、当归等。 2.肝热目疾:+荆芥、栀子、赤芍(秦皮散);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白鲜皮:(6~10g,外用适量)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祛风。 主治:1.黄疸、淋证、阴痒阴肿等湿热病证: 湿热蕴蒸之黄疸、尿赤+茵陈(茵陈汤); 湿热疮毒、肌肤溃烂+苍术、苦参、连翘等; 2.湿疹、湿疮、疮痈等热毒证: +升麻、栀子、黄芩等(白鲜皮散); 3.皮肤瘙痒及湿热痹证: 湿疹、风疹、疥癣+苦参、防风、地肤子、蝉蜕等; 湿热痹证,关节红肿热痛+苍术、防己等; 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药对:白鲜皮+地肤子 * 课堂作业: 1、试述荆芥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2、试述葛根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 答:1、荆芥: 功效:祛风解表、清头目、利咽喉、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主治病证:①.用于外感表证,不论风寒、风热皆可使用;② .用于风邪所致的头昏头痛、目赤多泪、咽喉痒痛、皮肤瘙痒,善祛肌表及上焦风邪;③.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表邪外束,麻疹难于透发者;④.炒炭用于诸出血证,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失血证;⑤.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 答:2、葛根: 功效:解表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主治病证:①.用于外感表证,发热头痛,不论风寒、风热,均可选用,为太阳阳明“解肌”之药,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 ②.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③.用于热病口渴及消渴证;④.用于脾虚泄泻,痢疾初起而有发热者。 使用注意:解表退热,透疹及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脾虚泄泻宜煨用。 第七章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 各 论 清热药: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学习要求】 1.熟悉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3.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清热药: 药性寒凉,按“热者寒之”的原则用于里热证;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达到热清病愈的目的; 主要用于: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泻痢,及阴虚发热等症所呈现的里热证。 里热证:既有气分与血分之分, 又有实热与虚热之异。 针对不同热证和药物功效,清热药分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 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病证; 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血分热邪,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证; 清虚热药: 功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虚热证。 注意: 应用清热药时,应辨别热证属气分还是血分,属实热还是虚热,如有表证的,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的,宜气血两清。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使用本类药物,须中病即止,防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清热泻火药: 热与火:均为六淫、阳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