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概论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概论论文

本 科 生 课 程 论 文 (2010 -2011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论文题目:生物芯片综述 姓名:李旭东 专业:生物工程 学号:201030740274 提交日期: 2010 年 12 月 9 日 年级专业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概论 负责教师 周世水 任课教师 生物学院教授、副教授主讲 教师评语: 课程总评成绩: 分 注:课程论文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DNA的发现与发展 李旭东 专业:生物工程 学号:201030740274 摘要: 因学习知识的局限,故本文不作实验与技术上的研究。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回顾,以及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本文对DNA的发现与发展历史作简单介绍,以勉励我们:科学探究是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需要我们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不迷信权威的勇气与魄力。 关键词: DNA 发现 发展 核苷酸 孟德尔 格里菲斯 艾弗里 蔡斯 噬菌体 沃森 克里克 双螺旋结构 绪论: 以前,一位物理老师告诉过我,后人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总是太在意前人的科学成果,往往忽略了前人在得出成果前奋斗的过程,恰恰 也正是这个过程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有很大帮助,这也就是所谓的本末倒置。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再现科学家们的科研思路,不仅促进我们对科学本质的把握,提高我们的科学素质,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下面就DNA的发现与发展过程作简单回顾: 正文: 1864年,孟德尔经过8年的不懈奋斗,终于在一家修道院里发现了遗传学的两大定律。然而这个超时代的发现却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直到几十年后才被重新发现,最终人们才渐渐接受他的遗传定律。当时人们就提出一个问题:遗传因子是不是一种物质实体呢? 1868年瑞士青年科学家米歇尔(J、F、Miescher,1844—1895)开创了细胞核化学的研究。他从外科病人的绷带上取下脓细胞,用猪的胃粘膜提取液(含胃蛋白酶)和盐酸消化,再用乙醚振荡,即在容器底部得到细胞核沉淀,从中分离出一种含磷量很高的酸性物质,称之为核素。这是一类当时还不知道的细胞成分。米歇尔将他的研究结果报告给他的导师,著名的生理化学家霍佩-赛勒(F、Hopper-seyler,1853-1935),赛勒用酵母做实验,证明了米歇尔的发现是正确的,才于1871年将米歇尔的论文以及他的验证和另外两位学生的补充论文发表在他主编的杂志上。奥尔特曼继续了米歇尔的研究,并在1889年提出了“核酸”这一名词。 20世纪初,德国的科学家科赛尔(1853-1927)与她的两个学生琼斯(1865-1935)和莱文(1869-1940)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核苷酸是由碱基、核糖和磷酸构成的。碱基有五种,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每个核苷酸只有5种碱基中的一种;核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含有A、G、C、U,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含有A、G、C、T。但莱文错误地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说”,否认了核酸结构的多样性,因此,也否认了核酸作为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阻碍了核酸的进一步研究。 查伽夫(E、Chargaff,1905- )通过精确的定量分析,证明了来源核酸的碱基并非以等摩尔比存在,这就推翻了莱文的“四核苷酸”假说,此外,他还发现了DNA的碱基组成中的某些规律,反映了DNA的结构规律,成为后来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结构模型的依据。 1928年英国医学微生物学家格里菲斯(1877-1941)从SⅡ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得到突变的R型肺炎双球菌,将这些活的R型细菌与高温杀死的SⅢ型细菌混合并注入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并且从其心血中分离到活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结果,因为如果R型活菌或S型死菌分别注入到小鼠体内,都不会致病,而两者混合注入却能致病。格里菲斯的解释是:R型活菌从高温杀死的SⅢ型细菌中获得了某种物质,导致类型转化,具备了合成SⅢ型多糖荚膜的能力。这种物质称为‘转化因子“。1931年研究发现高温杀死的SⅢ型的细菌能导致体外培养的R型细菌发生同样的转化。1933年又SⅢ型细菌的无细胞提取物也能转化体外培养的R型细菌,进一步肯定了细菌的转化。但受当时分析转化技术的限制,没有分离出这种”转化因子“。 1944年艾弗里(O、T、Avery,1877-1955)首次用实验证明了细菌遗传性状的转化因子是DNA。他从Ⅲ型有荚膜光滑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DNA,然后加到Ⅱ型无荚膜粗糙型肺炎双球菌中一起培养,结

文档评论(0)

1hone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