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民意基础的。“冷战”思维,对“共产主义国家”进行“圣战”的意识,在不少美国国民心中根
深蒂固,能够“不战而胜”当然最好,否则美国人是愿意为了“自由世界”在全球的胜利付出代
价的,而且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为了“民主制度”的胜利,派兵、开战、杀人、放火都是可以的。
只有到了未来的某一天,美国民众开始了解到,共产主义理想和基督教的理想一样,也有美好和
神圣的人类普世价值追求的内涵,也包含着对人权、平等和自由的追求,那时他们才能从“冷战”
思维和对“共产党国家”的绝对负面的思维定式中解套。只有到了那一天,美国人才有可能真正
客观地认识中国,才有可能接受“和而不同”的共处理念,放弃在中国等国家推动“颜色革命”
之类的圣战活动,才有可能放弃以“民主制度”去“解放世界”的意识形态追求。也只有在接受
了“和而不同”的共处理念之后,美国人才不会陷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
战争这样的泥淖,美国才有可能与其他的文明和平相处。当然,那是美国人自己需要担心的事,
就用不着我们中国人去为他们操心了。
参考书目:
B. A. 利西奇金,2003,《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梁启超,2000 ,《李鸿章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刘爽,2009,《苏联解体的史学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尼. 伊. 雷日科夫,2008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北京:新华出版社。
张捷,2007,“俄罗斯开始重评斯大林”,李慎明等主编《历史的风:中国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
联历史的评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75-182 页。
罗伊 ·麦德维杰夫,2005,《普京——克里姆林宫四年时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译 文】
族群冲突与公民社会:印度及印度以外的地方
Ashutosh Varshney 著,秦长运译1
关于“公民社会”和“族群冲突”,各自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但并没有把这两方面联系起来
2 3
进行研究的系统性尝试。 我最近所做的基于印度的项目和补充的非印度资料的研究表明,公民
社会和族群冲突之间的连接问题应当得到认真的关注。不同族群共同体成员间的带有公民性质的
相互接触(engagement )是否有助于抑制族群冲突?从族群冲突的角度来看,跨族群的接触与族
群内部的接触是否不同?公民组织在族群关系紧张状态下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能够扮演这些
角色?这些还尚未被系统研究过的问题不仅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鉴于暴力冲突几乎成为很多
F SO
O C
I
T O
N L
O
E
本文英文题目为“Ethnic Conflict and Civil Society: India and Beyond ”,刊载于World Politics, Vol.53, Number 3, G
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