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热带四种森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中国科学院南京.PDF

中亚热带四种森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中国科学院南京.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亚热带四种森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中国科学院南京

土 壤 (Soils), 2011, 43 (3): 406~410 ① 中亚热带四种森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1,2 1* 周纯亮 , 吴 明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 311400 ; 2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 ) 摘 要: 选择中亚热带地区 4 种典型森林类型:杉木林、湿地松林、毛竹林和次生林 4 种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 森林类型对土壤不同发生层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对>5 mm 和 2 ~ 5 mm 土壤 团聚体含量影响显著(p <0.05 ),表现为次生林>杉木林>毛竹林>湿地松林,而在其他粒径无显著差异。0 ~ 30 cm 土层内 团聚体 R0.25 和 MWD 次生林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杉木林次之,湿地松林和毛竹林最低,其他土层无显著差异。各森林类型 同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粒径大小变化,团聚体粒径越小,有机碳含量越高。0 ~ 10 cm 土层同粒径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是次生林、杉木林、湿地松林和毛竹林,而在其他土层各森林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森林类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中图分类号: S153.6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我国林业研究者在对人工 (30°20′N ,119°50′E ),海拔 50 ~ 350 m ,属中亚热带 林的调查中,发现了有关人工林地力退化方面的问题, 东部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 1 390 mm ,年均温15.6℃, 并陆续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迄今林业研究者们相继报 无霜期 240 天。土壤类型为丘陵黄红壤,成土母质以 道了杉木、毛竹、木麻黄、落叶松、马尾松、桉树、 砂页岩、砂岩为主。土壤基本性质见表 1。 杨树等人工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林地土壤退化、生 选择试验区内 4 种森林类型:杉木林(Cuninghamia - 产力持续下降的问题[1 3] 。综合诸多因素,人工林树种 lanceolata ),栽植于 1973 年,常年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本身特性及栽培措施的不合理是导致人工林土壤养 林下植被丰富;湿地松林(Pinus ellioti ),栽植于 1975 分、土壤结构和土壤其他性质退化的两个主要原因[4] 。 年,立地条件较差,林下植被较少;毛竹林(Phyllestachys 而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质量的核心,同时又影响到全球 pubescens ),笋和木材两用,经常施肥除草,地表零星 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正是造成 草本盖度<5%;常绿次生阔叶林,前茬砍伐后人工促 土壤性质和功能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有机碳也 成自然恢复年龄 30 年以上,主要树种有檫木(Sassafras 是土壤团聚体与土壤功能体现的基础。另一方面,土 tzumu )、山苍子(Litsea cubeba )、马尾松(Pinus 壤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稳定和保护的载体,土壤有机 massoniana )、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 )、黄檀 碳的固定效应与团聚体的保护机制密切相关,因而有 (Dalbergia hupeana )、青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