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23采区设计说明书正文》.doc

毕业论文设计《23采区设计说明书正文》.doc

  1. 1、本文档共1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91 前 言 朔里矿现有六二、北一延伸区、北四、北三四个生产采区。2009年我矿原煤产量123万吨。根据我矿的采区接替计划,生产重点向北盆转移,为做好正常的采区接替工作,特编制Ⅱ3采区设计。 Ⅱ3采区设计是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技术政策》、集团公司的有关技术管理规定和集团公司批复的Ⅱ3采区方案设计、地质部门2006年提供经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批准的Ⅱ3采区地质报告及2009年新勘探的Ⅱ3采区地质资料,结合朔里矿开采的实际情况编制的。 由于设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设计中一定存在缺点和错误,恳请提出批评指正。 Ⅱ3采区设计说明书 一、采区设计编制的依据: Ⅱ3采区设计是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技术政策》、集团公司的有关技术管理规定和集团公司批复的Ⅱ3采区方案设计、地质部门2006年提供经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批准的Ⅱ3采区地质报告及2009年新勘探的Ⅱ3采区地质资料,结合朔里矿开采的实际情况编制的。 二、采区地质情况: (一)、采区概况 1、位置及范围 Ⅱ3采区位于朔里井田北盆地中央地带,在构造上属葛凹向斜轴部。采区总体上呈一不规则封闭几何图形,长轴方向170°←→ 355°,中部向斜轴呈向西凸的弧形;短轴方向80°←→ 260°。采区沿长轴方向延展约2100m,沿短轴方向约1120m,总面积约1.36Km2。采区以-200m等高线为界,上部分别与北一、北二、北三、北四、四个上山采区相连接,深部3煤层最大埋深352.1m,5煤层最大埋深375.77m。 2、采区勘探程度 朔里井田原勘探类型为Ⅱ类Ⅱ型。但在划分地质构造的类别时,火成岩的影响定为Ⅲ类,而Ⅱ3采区又是受火成岩影响最为严重的采区,所以应以Ⅲ类来评价采区的勘探程度。Ⅱ3采区现有勘探线14条,勘探线距介于200-340m之间,孔距介于130-450m之间,一般300m左右。界内共有勘探钻孔22个,密度达16.2孔/ Km2。若按原井田勘探类型Ⅱ类Ⅱ型评价,勘探程度偏高;但按Ⅲ类Ⅲ型评价,则采区勘探程度刚好符合要求。虽然采区浅部有N3110轨道巷、N325轨道巷、N328机巷等相邻采区的巷道,但因火成岩侵入边界的随机变化,其勘探程度仍不是太高。 3、采区地表情况 Ⅱ3采区地表为农田,地势较平坦,地面标高32.6-33.5m,一般32.8m。区内无大的水系,仅有一处人工开凿的增产河和二处灌溉沟渠。增产河位于采区南部,走向NWW←→SEE;灌溉沟渠一处位于采区北端,走向NW←→SE;另一处位于采区东半部,走向SW←→NE。增产河及沟渠均无源头,主要是汇集大气降水,一般雨季有水、旱季干涸。在采区地面范围内还零星分布有7处鱼塘或池塘。地面建筑主要是村庄农舍:向斜轴北端有陈台村,中部东西两侧分别有孙土楼及陈谷堆。另外,在采区东部边缘,有省级公路宿丁路穿区而过。 4、相邻采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与Ⅱ3采区相邻的四个采区,均为上山采区。从其中已报废的北一和正生产的北二采区看,其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有以下特征: ①、煤层厚度在整体上变化不明显,但在局部还是有一些变化。比如北一采区多处出现底鼓、煤层自然变薄等现象,往往给生产带来被动。 ②、小断层发育较多,落差一般1.5-4.0m。断层的出现往往难以预计,常常给安全生产带来诸多不利。 ③、煤层倾角变化较大,小处3~5°,大处达40~50°。但倾角的变化往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多与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联。 ④、构造影响煤层明显,煤层往往因构造影响而表现的不稳定。比如北二采区南翼三煤层一阶段因构造影响煤厚变薄,致使一阶段不可采。而5煤层在断层附近煤厚变薄至正常煤厚的一半,给工作面正常回采带来困难。 ⑤、岩浆岩侵入的随机性大。北一、北二采区均有明显的表现。比如北二采区5煤层岩浆岩的分布就比原说明书预计严重的多。岩浆侵入范围内煤层被吞噬或蚀变为天然焦。岩浆岩侵入范围的扩大致使采区的5煤层第三阶段无法正规布置工作面。 ⑥、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则相对简单。从各采区的回采情况看,采区含水层的赋水性并不太强。采区正常涌水量一般在25-30m3/h,最大涌水量不超过50 m3/h,水量性质为3、5煤层顶板及2煤层老顶砂岩水。单个工作面最大涌水量仅25m3/h(N325工作面)。 (二)、采区地质 1、区域地层 采区内主要地层自下而上有太原群、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及第四系。 (1)、 太原群(C3t) 本组整合覆盖在本溪组之上,为薄层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及石灰岩,呈韵律出现。厚度平均为154.86m,其中石灰岩有12层,从上至下依次编号为1至12灰。顶部普遍发育一层黑色泥岩,致密,块状,含少量粉砂质及菱铁矿质结核,厚度平均为10.72m,一般在4-25m间,其顶界面即作为与山西组分界线。石灰岩中以1灰、2灰

文档评论(0)

秦圈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