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 第5章 细菌耐药性.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概念 1.抗菌药物 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 2.抗生素 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特异病原微生物的产物。抗生素分子量小,低浓度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 二、抗菌药物的种类 (一)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1.β-内酰胺类(β-lactam) 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β-内酰胺抗生素分子侧链的组成形式多样,形成了抗菌谱不同、临床药理学特性各异的多种不同β-内酰胺抗生素。 包括: ?青霉素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等。 ?头孢菌素类:头孢唑啉等。 ?头霉素:如头孢西丁。 ?单环β-内酰胺类:如氨曲南。 ?碳青霉素烯类: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合用称泰能。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棒酸使酶失活。 2.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3.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链霉素、庆大霉素 4.四环素类(tetracycline) 四环素、强力霉素等。 5.氯霉素类(chloramphenic)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 6.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磺胺嘧啶(SD)、复方新诺明 (SMZco)等。 喹诺酮(fluroqinolone)类:包括氟哌 酸、环丙沙星等。 7.其他 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等。 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 杆菌肽、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等。 (二)按生物来源分类 1.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多粘菌素和杆菌肽。 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现在多用其半合成产物。 3.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其中链霉菌和小单孢菌产生的抗生素最多。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红霉素、两性霉素B等。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所需的转肽酶反应,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结,使细菌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 β-内酰胺抗生素可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PBP)共价结合。该蛋白质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当PBPs与青霉素结合后,导致了肽聚糖合成受阻。可以抑制转肽酶活性,使细菌的细胞壁形成受阻。 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在相对低渗环境中会变形、裂解而死亡。 有两种机制: ①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粘菌素类)呈两极性,亲水端与细胞膜蛋白质部分结合,亲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 ②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胞膜上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胞膜中固醇类的生物合成,均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菌胞膜缺乏固醇类,故作用于真菌的药物对细菌无效。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 四环素类——30S亚基抑制药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50S亚基抑制药 大环内酯类 4.抑制核酸(DNA/RNA)合成 喹诺酮类:作用于DNA回旋酶,抑制细菌繁殖。 利福平(RFP):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 合,抑制mRNA的转录。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 学结构相似,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 氢叶酸合成减少,影响核酸的合成,抑制 细菌繁殖。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总结图示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遗传学上把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一)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固有耐药性细菌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其耐药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性表型。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可发生于染色体DNA、质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 在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ace03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