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教案.docVIP

四年级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年级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教案.doc

5.古诗两首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看待事物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看待事物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具准备: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字典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场景设置 二次备课: 1、介绍诗人。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著名的诗人,老师说一位诗人的资料,你们能不能猜出他是谁?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二次备课: 题西林壁 横看/ 成岭 /侧成峰,远近/ 高低/ 各不同。 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 身在 /此山中。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  3.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4.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5.巩固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6.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 (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二次备课:(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二次备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想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苏轼从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第三、四句: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7.背诵   8.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engshum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