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点和挖潜对策
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点和挖潜对策
摘 要:孤东油田二、六区经过多年的注水、注聚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局部集中,大部分呈零散状态。本文依托典型高含水精细地质研究工作,应用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总结、新井测井及生产资料分析等分析手段,初步总结出高含水油藏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高含水;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开发措施
前 言
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由于长期的强注强采,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采挖潜的对象不再是大片连通的剩余油,而是转向了剩余油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富集的区域,因此后期的油藏开发管理工作极端重要。在目前严峻的经济条件下,从已发现的油田增加产量和提高最终采收率是当务之急。而搞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是降低开采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最终采收率的关键。
孤东油田在水驱时强注强采造成储层物性变化大、大孔道窜流严重、地层压力高且不均衡及注聚配注与注水配注相差大的恶劣条件下,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矿场实践,聚合物驱油效果不断得到改善,同时三次采油配套工艺和现场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形成了具有孤东特色的矿场管理模式,剩余油分布因素成为制约开发效果的关键。本文利用油田近几年来的新井测井资料、动态监测以及生产等各种动静态资料,对目前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油田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提供了挖潜方向。
1、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1.1平面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
①内部低序级断层是控制平面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断层遮挡作用下,断层附近、断层夹角等水驱控制程度差的地区剩余油较富集。②地层倾角控制油藏平面剩余油分布。整装油藏储层较平缓倾角小,一般仅1-2 o,油藏地层倾角一般为5-15o,部分20o以上。地层倾角较大时,受重力作用,构造低部位形成水驱优势通道,水驱波及程度高,水淹程度高,构造高部位非优势通道区域水驱波及范围小,加之油气向上运移,构造高部位剩余油较富集。数模各小层剩余含油饱和度图显示各层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富集程度均高于构造腰部及低部位。③对于边底水能量较强的块状厚层,油藏平面剩余油主要受储层韵律性控制。正韵律厚层底部水窜严重,注入水形成无功循环,油层顶部无论是构造高部位还是低部位,剩余油均较富集,底部水淹严重。数值模拟显示正韵律油层顶部剩余油整体富集,密闭取心井资料显示顶部仍有38.3%的厚度驱油效率低于40%,进一步验证了正韵律层构造腰部及低部位油层顶部剩余油仍较富集。反韵律厚油层边缘注水时,水线推进均匀,边内注水时,水线舌进严重。构造高部位新钻井资料验证了该规律,在高部位停产井已高含水停产的情况下,高部位及高含水井间滞留区仍然有2-5米的油层存在,而此时构造腰部及低部位已高度水淹,密闭取心井显示水洗及强水洗。④对于边底水能量较弱的层状薄层,油藏平面剩余油主要受井网形式控制。注入水受井距、产液强度、平面非均质性等因素影响,沿压降较大的优势通道水淹严重,非优势通道滞留区剩余油较富集。非注水主流线位置,测井曲线显示水淹严重,而低部位井位于注水非优势通道位置,测井解释为纯油层,补孔生产综合含水仅28.9%,说明构造相对低部位非优势通道区仍有剩余油富集,水井排非主流线的井间滞留区剩余油较富集。
1.2纵向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
油藏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平面断层发育,纵向上的差异大。①层间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控制层间剩余油分布的最根本因素仍然是地层系数kh值差异,高kh值层驱油效率高,剩余含油饱和度低,低kh层驱油效率低,剩余油较富集,但是由于油藏纵向小层多,层间非均质性强,因此高含水阶段层间驱油效率相差倍数更大。统计含水级别在92%-95%的油藏密闭取心井资料,油藏驱油效率相差倍数在2.13-2.43之间,平均2.28,如整装油藏层间驱油效率相差倍数在1.14-1.54之间,平均1.33,油藏层间驱油效率相差倍数较整装油藏明显偏大。密闭取心井资料显示了同样规律,大部分储层为高渗厚层,kh值高,驱油效率高,微观剩余油呈珠状分布于粒间孔隙中,剩余含油饱和度低,一般在20-40%之间;大部分储层为低渗薄层,kh值低,驱油效率低,微观剩余油呈浸染状分布于泥质杂基中,剩余含油饱和度高,一般在40%以上。②层内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层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层内韵律性的控制,a、正韵律层下部物性好,渗透率高,注入水沿底部高渗条带水窜,油层底部水淹严重,顶部水淹相对较轻,剩余油较富集。b、反韵律层剩余油富集部位和富集程度受非均质性强弱的影响。非均质性较弱(级差较小)的反韵律油层,重力分异作用渗透率差异和重力分异产生作用相当时,驱替过程相对均匀,层内水淹较均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MSL防潮等级-J-STD-020(湿度敏感等级分类解说).docx VIP
-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第一中学2021年高一地理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VIP
- 小学数学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5秋新版).doc
- 202X年幼儿园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春风为伴 安全与我童行 课件PPT.pptx VIP
- 2025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 第01讲 钠及其重要化合物.pdf VIP
- 危重症患者护理案例分析.docx VIP
- 2025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 第03讲 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pdf VIP
- 2025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 第03讲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pdf VIP
- 2025至2030爆炸物探测扫描仪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浙江省J12共同体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