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归绥道资源优势和人口迁移探析
清代归绥道资源优势和人口迁移探析
[摘 要]归绥道始设于乾隆六年,驻归化城,属山西省。归绥地区由于土壤肥沃、社会资源的优势以及逐渐形成的农耕水利系统,促使归绥道外来人口逐渐增加。
[关键词]归绥道;资源;人口迁移
清代的归绥道隶属于山西省,驻归化城。乾隆六年,山西巡抚在归化城同知和七个协理通判之上成立了山西省归绥道。[1]1954年绥远省撤销,归绥道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道相当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市大部(除德化、商都外)、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和五原县,包括今河套平原东套地区等绝大部分区域,面积约为44360平方公里(1)。
综观清代边疆政策的演变,历朝执政者对于蒙古地区的外来人口问题总体上持较为宽松的态度。(2)随着大量流民依然出口垦荒,从事农耕,归绥道地区的人口也迅速增加。乾隆时,“至出口垦荒者,动辄以千万计”(3),致使察哈尔地区“旷土闲田,所在皆是。雍正中始募民垦种坝内,以为农田,画井分区,村落棋布”(4)。根据乾隆《口北二厅志》卷五《村窑户口志》中的记载,张家口同知属有旗户526户,民户5178户,铺户368户。道咸之后,帝国主义势力开始侵入内蒙古。在向帝国主义偿付巨额赔款的压迫下,企图用放垦蒙地的办法以增加一部分收入,于是清政府开始由封禁政策转为实行移民实边与口外放垦政策。光绪四年废除了禁止妇女出关的法令,光绪九年在西部的丰镇凉城一带设立官办的“押荒局”,以后特派垦务大臣胁迫蒙古王公报垦土地,招商承放。当时丈放的土地已不以亩计,这些政策的实施都推动塞内人口向口外的迁移。如前所述,清朝年间塞内人民迁徙至归绥道地区的人数众多,究其原因,是由于归绥道地区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耕地资源优势与清代形成的良好水利条件。
一、归绥道资源优势与人口迁移
(一)土壤肥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清初,临河厅分属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和右翼后旗。乾隆之后,设临河厅,隶归绥道萨拉齐厅。光绪二十七年隶五原厅。根据《绥远通志稿》,卷七,土质,第503页中的记载,临河“大多为黄红沙黏,全县土色带红,质多胶泥,宜种小麦、糜子及豆类等,每顷收获量居全绥各县之冠。”归绥道地区的土壤比较肥沃,“微带碱性,得水灌溉,则酥如鸡粪,生殖力甚强”⑤。绥远(包括归化地区)汉族约十分之六,多来自山西、河北、陕西、甘肃等省,多于清中叶移来,山西人数居各省之首。⑥有学者推算,从1875年到1940年,仅山西河曲县就有十万人在内蒙古定居。”⑦清初关于禁止汉人到满蒙地区的禁令,也恰恰是说明人口移往这里的事实。内地农民天灾的频繁发生、耕地资源匮乏与归绥道地区肥沃的土壤形成鲜明对比,内地民人为了取得更多的收获,不顾禁令越过长城,在塞外草场开垦土地。
(二)灌溉系统发达
河套一带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大都要依靠黄河水进行灌溉才能收获。清初归绥道地区的农业主要依靠自然形成的种植条件,修渠灌田不兴旺,耕地范围也是局限在自然灌溉条件较为优越的部分地区。乾隆年间,黄河改道,出现了肥田沃壤,靠近河流的农民和渔民“于近河处用桔裨取水种植,大获其利”。嘉庆之后随着旅蒙商进入河套,内地迁徙的人民日益增多,为开挖渠道提供的资本和劳动力。旅蒙商在地区之间粮食差价的利益的驱动下,纷纷致力于水利开发,来提高粮食产量,获取巨额利润,出现了耕地水渠开发和人口增加相互促进作用。河套地区仅在光绪年间就开挖了23道大小干渠。灌溉系统的完善为雁行客、走西口的贫苦农民定居提供了基础。
纵观归绥道地区的自然环境,拥有地域广阔的肥沃土壤与人口的稠密度低和逐渐发展便利的灌溉条件为归绥道地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农耕最适宜的地方,从而吸引了大量内地人民的迁徙。人口的增加也同时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环境的破坏。
二、归绥道资源环境的变化
清代开始,大批汉族农民涌入草原后大量开垦牧场,农耕面积越来越大,草场面积逐渐缩小,归绥道地区的游牧生产受到来自农业社会的冲击。“盲目的乱垦引起了土地的沙化、退化,农民有的另觅新地开垦,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农民越垦越穷,牧场越垦越退,恶性循环”⑧这种现象在不仅在归绥道地区,在内蒙许多移民地区非常普遍,根据《清水河厅志》中的有关记载:嘉庆二十五年,共报废地1774.79275顷;道光元年共报废地413.8825顷;道光十五年,共报废地3087.5493顷;道光三十年共报废地670.1449顷;咸丰三年共报废地2604.8513顷。镶蓝旗牧场地,原额438顷,嘉庆二十三年共报废地262.50顷,共计8813.72075顷,即881372.075亩,如果按亩产量2.5石计算的话,道光年间每年就要损失2203430.1875石粮食,这些记载都说明清水厅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02S701 砖砌化粪池图集.pdf VIP
-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课件全套 第1--9章 绪论、科技文献检索基础知识---科技论文的投稿.pdf VIP
- 中国数字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docx VIP
- 常用起重索具、吊具计算.doc VIP
- 桥头跳车防治技术.pptx VIP
- 厨师安全教育培训考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件(共12张PPT).pptx VIP
- 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docx VIP
- 全套课件-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pptx VIP
- Python程序设计基础 课件全套 傅彬 项目1--10 Python语言及编程环境---正则表达式.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