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与“韵”.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与“韵”.doc

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与“韵” 什么是传统艺术: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 HYPERLINK /view/32870.htm \t _blank 绘画、 HYPERLINK /view/5521.htm \t _blank 书法、 HYPERLINK /view/5434.htm \t _blank 音乐、 HYPERLINK /view/15725.htm \t _blank 舞蹈、 HYPERLINK /view/25871.htm \t _blank 戏曲、 HYPERLINK /view/16580.htm \t _blank 园林、 HYPERLINK /view/20960.htm \t _blank 建筑、 HYPERLINK /view/8979.htm \t _blank 雕塑、 HYPERLINK /view/61212.htm \t _blank 工艺美术、传统美食、 HYPERLINK /view/2969125.htm \t _blank 传统服饰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 HYPERLINK /view/29836.htm \t _blank 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 中国艺术的韵 转中中一、韵——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   “韵”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原生本土范畴,最早出现于秦古书《尹文子》,其中有“韵商而含徵”之语。这里,“韵”和音乐结合在一起,有“发音不同而收音相合”之意。其后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韵”为“和也”。此时“韵”取其最初的含义,属音乐范畴。至汉魏之际,“韵”不再仅仅用于音乐领域,而更多用于品藻人物,标示着人的超群脱俗之美。后有南朝谢赫以“韵”论画,唐末司空图以“韵”品诗,宋代黄庭坚以“韵”评书法等等。可以说,“韵”在中国艺术中具有突出的普遍性,广泛地融合于音乐、文学、绘画、书法、建筑等领域。对“韵”的演绎,一直是中国艺术家们最高的艺术追求,并把它看成是艺术生命之源,是区别艺术与非艺术,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的根本界限。范温认为:“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又说:“韵者,美之极。”这是明确地用“韵”来规定美,明确指出“韵”是最高的美。明代诗论家陆时雍更是强调“韵”的重要性,他从艺术的基础上立论,将“韵”看作艺术的本质和灵魂,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又说:“凡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者,韵使之也。”可见中国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们把“韵”作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   二、韵由心生——对“韵”的本质与内涵的解读   综观中国艺术思想史,“韵”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中的美学范畴,其最初含义是“和谐的声音”,由音所生。《说文解字》中提到:“韵,和也”。《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声音和曰韵”。这时,“韵”是作为一个音乐美感和韵律感的概念而存在的。魏晋时把表示音乐的“韵”移植过来,作为品评人物美的范畴,是人物所透露出来的一种气质,是一个表示人格、气质的概念。如李善注《文选·卢谌赠刘琨》说:“韵,谓德音之和也”。“和”被冠之以“德”。这样,“韵”便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了。近人林纾在《春觉斋论文·情绪》中引《正韵》释“韵”曰:“风度也!然必有性情,然后始有风度。”也说明“韵”曾是指人物的气质个性和性情风貌。五代的荆浩和北宋的范温从品艺、形意的角度释“韵”。荆浩在《笔法记》中这样描述:“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北宋的范温认为“不俗”、“潇洒”、“生动”、“简笔”都不是“韵”,提出“有余意之谓韵”。他认为,“韵”联系于含蓄却不等同于含蓄,含蓄所含只是“余意”中的较为直接和表层化者,而“韵”则有较此更深入的一种“言之不尽”的意味。而且,“韵”是一种“生于有余”的美感形态,各种美的元素不自显其美,而是相互融汇不见踪迹,合而向外却不炫,从而使主体觉其内蕴无穷。这是中国美学史上对“韵”的第一个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定义,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近代学者钱钟书对“韵”也进行过界定:取之象外,得之言表,“韵”之谓也。(钱钟书《管锥篇》)。他的界定突出了“韵”通过有形的象、情、景而创造出无限的味、意、蕴这一美学特点。揭示其“取之象外”而“得之言表”,使人在体味“象”外之“味”的同时感悟到宇宙、生命生生不息的美学内涵。   南京学者刘承华先生认为,“韵”是“味”的旋律化和节奏化,是“味”游行、回旋的产物或状态。认为“韵”与“意”、“味”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他认为,“意”是人对人生、对宇宙、对事物的种种理解、感受和体悟;“味”则是“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