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和生物灾害精确管理.docVIP

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和生物灾害精确管理.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和生物灾害精确管理

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和生物灾害精确管理   摘要总结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主要理论、标准化原理、模式、理念、策略等内容,介绍了生物灾害精量管理的基本原理、措施、实现途径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精确管理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20-04      传统的“生物灾害”定义为:由活的生物体暴露于微生物和有毒物质所造成的灾害。显然这个定义是从灾害的受体角度来定义的。根据灾害学对灾害的定义原则,“生物灾害”应该从灾害源的角度,并参考生态学内涵来进行定义,这样可以避免歧义。2008年,笔者据此对“生物灾害”进行了定义:少数生物偶然抢占生态位,导致原有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竞争、协同等平衡关系遭到破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导致人员、财产、环境等产生损失。这样传统的“生物灾害”就被分解成了2个部分:“暴露于微生物”造成的灾害属于新的“生物灾害”中的病害,“暴露于有毒物质”属于“环境污染”或其他灾害产生的有毒物质的侵害(如火山爆发、火灾、爆炸等)造成的次生灾害。但是,这种定义还有缺陷,没有突出人为因素引发的生物灾害。为此,笔者再次将其修改为:某种生物种群数量突然增加,导致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失衡,并超出了该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从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财产甚至生命或健康造成损失。   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自然灾害的共同点外,还具有生物性、周期性、突发性、扩散性、隐蔽性、区域性、社会性、可控制性等特点。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应对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1]。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来保障生态安全,并将人员与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生物灾害管理必须根据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不同生物灾害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因此生物灾害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社会性、时间性、政策性、目标性、计划性、层次性等特点[2-3]。生物灾害管理活动是依据生物灾害发生客观规律、有关生物灾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对有害生物实施监测预报、检疫、预防和灾害治理等具体行为。它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应遵循系统化、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等原则。   1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进展   人类在进行生物灾害防治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出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灾害管理的发展历程。防灾理念实现了由“消灭”到危机管理、由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管理方式由行业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防灾措施由重救灾向重预防转变,防治策略由被动防治向分级管理、分类施策、分区治理转变。   1.1 生物灾害管理主要理论   (1)单一防治。完全依靠化学防治杀灭害虫(1940)。   (2)综合防治(IPC)。以互不矛盾的方式,应用一切适当的技术使害虫种群减少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并维持这个低水平的害虫种群管理系统(1950/FAO,1965)。   (3)综合治理(IPM)。害虫综合治理是一个多学科的、偏重于生态学的,对害虫种群实施治理的管理方法。利用各种防治方法配合成为一个协调的害虫管理系统,在其实施过程中,害虫综合治理乃是多战术的战略,但是在这些战术中,要充分地利用自然防治因素,而只是在必需时,才用人工防治害虫(R.F.Smith ,1978)。   (4)全部种群治理(TPM)。主要是针对危害人畜的害虫,首先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或其他手段)将虫口密度压到最低限度,再释放不育雄虫,达到彻底消灭害虫的目的。   (5)大面积种群治理(AMP)。主张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测定多维的、动态的经济阈值,由此决定是否进行防治。一旦决定进行防治时,就尽量做到彻底消灭,使害虫数量减到最少。   (6)生态防治(EPC)。依据整体观点和经济生态学原则,选择种类单一或组合措施,不断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与功能,使其安全、健康、高效、低耗、稳定、持续,同时将害虫维持在经济阈值水平之下(1976/1998)。   (7)工程治理。对危害严重、发生普遍或危险性大的病虫害,采取有效技术手段和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对病虫害进行生产全过程管理,把病虫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实现持续控灾的一种病虫害管理方式(国家林业局,1997)。   (8)可持续治理(SPM)。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在充分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生物防治、抗性品种应用和有害生物与天敌动态监测,综合使用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