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提问量与度的把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量与度的把握.doc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量”与“度”的把握 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 林静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模式也有很多的改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数学常用的教学模式----课堂提问。如何让学生对初中数学感兴趣,学得快,学得好?本文围绕如何把握课堂提问“量”与“度”,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为例,结合其内容,对这方面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量与度的把握 通过提问,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运用于生活。提问不是“纯提问”或“一问到底”。第一,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所以我们要注意课堂提问“量”的问题。第二,老师的提问要考虑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不要一味地提一些深层次和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为了使学生学的快乐,我们更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一、 把握“量” 课堂提问的问题贵在精,而不是量多。不要对简单的问题重复提问或者对很难的问题提问的太频繁。例如,有些老师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正数负数的问题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问:5是正数?学生答:否。又问:-9是负数?答:是。在接下来的提问中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过多的提问无疑是一种课堂时间的浪费。教师应该把握好主次点,合理利用课堂时间。课堂提问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有的放矢,切勿脱离课堂不切实际的乱问。过多的提问会使学生疲劳,失去兴趣;过少的提问可能又会使学生失去课堂听讲的动力。“量”的把握在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二、把握“度” 在授课前,老师备课要深入扎实,备课务必做到“懂”、“透”、“换”。“懂”要求老师对所要教授的教材有足够的理解,分清其中基础问题、重点问题、拓展问题和探究问题。“透”即是要求老师对教材的易点、重点和难点有充分的把握,将知识系统化掌握。对教材透彻掌握,深入理解。“换”就是学会换位思考。老师不能只是考虑自己教的如何,还要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的如何。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所学的知识范围,结合他们所学的知识。 (一)注新度,引兴趣 课堂上提问的问题应该是经过老师的精心构想,巧妙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去学习。例如,在七年级的上册中有一节是关于“有理数的乘方”,如果直接让学生接触乘方可能有点枯燥无味,我们可以换个方式。老师可以这么讲解:“传说古代有个大臣发明了象棋,他献给了国王。国王很高兴,为了奖励大臣答应他一个要求。大臣说,在棋盘上放些米吧,第一格放2粒,第二个格4,第三格放8粒,以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2倍,如此类推下去,一直到64格。国王哈哈大笑说他傻,大臣则笑着说就怕你米库没这么多的米。。。”我们可以将一些概念通过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二)设梯度,讲方法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提问的问题在设计上可以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如果把知识比作高山,学生则是勇敢的攀登者。学习的道路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它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如何他们学的容易?教师可以在攀登的道路上设置一些台阶,让陡峭的梯度变得平缓,更容易攀爬。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性质。直接让学生去证明可能有些棘手,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小问题引导学生。 在图1中,△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0°,BO是斜边AC上的中线。 将△ABC以O点为中心旋转180°,作出该图。 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为?说明理由。 BO和AC有什么关系?2BO=AC? 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性吗?是说明原因。 通过这些小问题,这道题的证明就简单多了,而且可以调动同学动手的积极性并且记得更牢固。 (三)挖深度,学规律 学习不是肤浅的了解,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挖掘它们的深度。数学重在理解,我们要学着总结它们的规律。如九年级上册圆与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它们关系的确定有几种方法?第一种,找交点。看交点的有无?几个交点?在确定圆与直线的关系,若是没有交点,此圆与直线相离;若是只有一个交点,此圆与直线相切;若有两个交点,此圆与直线相交。第二种,看距离。在探究圆与圆的位置这节,我们可以看两个圆心的距离D与两个圆的半径之和R比较,进一步找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DR,两圆相离;如果D=R,两圆相切;如果DR,两圆相交。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何确定圆与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点构成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