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的防治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的防治课件

抗休克治疗 -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 -初始液体复苏以等渗晶体液为主(如生理盐水等), -对初始液体复苏无反应的休克或更严重的休克可加 用胶体溶液(如白蛋白等)。 -同时积极纠正酸碱失衡。 -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性药 物; -严重出血引起休克时,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 -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 治 疗 * 出血的治疗 -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给予局部止血。胃肠 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 入性诊断及治疗; -严重出血者伴血红蛋白低于7g/L,根据病情及时输 注红细胞; -严重出血伴血小板计数低于30 x 109/L,应及时输注 血小板。 -临床输血(包括红细胞、血小板等)时要注意输血 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和血小板无效输注等。 治 疗 * * 预 防 ·防制策略:爱国卫生运动,环境整治,清除蚊虫滋生地。 ·人群预防: -尚无特异的疫苗可保护人群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在流行区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群流动 ·个体预防: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驱避剂,药物浸泡蚊帐,白天防止媒蚊叮咬传染。 * 寨卡病毒病防治知识 东方市抱板卫生院 * 寨卡病毒病 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猕猴中分离。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1954年首例病例报告,并分离到病毒。 4年后东南亚散发。2007年第一次在雅浦岛爆发流行。截至2016年7月28日,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67个国家或地区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 病原学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基因型:非洲型、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常用的消毒方法可灭活。 *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 临床表现 1、潜伏期: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2、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3、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可伴有 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手、足等小关 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 痒等。 ·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 临床表现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清楚。 * * * 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 东方市抱板卫生院 * 登革热病防控知识 * 概 述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结肿大。 *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包括Ⅰ、Ⅱ、Ⅲ、 Ⅳ四个血清型。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但不耐热,50℃、 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 ·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 马林可以灭活。 *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 患者在发病前6~8h至病程第6日,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 * 流行病学 传播媒介 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我省多为白纹伊蚊传播, 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內(大约6~7日)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 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居多 感染后只对同型登革病毒株有较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 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 * 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入血(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