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关爱教育管理策略初探实验方案
PAGE
PAGE 1
《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关爱教育管理策略初探》
实 验 方 案
铜梁县南城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学模式期待融合关爱教育。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进城务工农民工。他们的子女跟随进城务工农民工到城市上学,有人将他们称为“农民工二代移民”。
由于大部分的农民工来自相对较偏远和贫穷的地区,城市的繁华与家乡的落后形成巨大反差,对城市青少年在现代文明和先进教育熏陶下成长的羡慕,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使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并且期望大于现实。在望子成龙的过高期待的刺激下,他们往往是想尽一切办法督促孩子努力再努力的学习,只想让孩子学习好。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再加上传统的“棍棒教育”理念,以及缺乏对青少年心理、生理健康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的正确认识和了解,使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有失理性和科学,造成农民工子女内心压抑、性格内向等,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习效果及品行特征期待融合关爱教育。
我们发现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在他们生活、学习的空间中,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群体中,小学低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高段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能表现为优秀,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出现偏差。
二是面对陌生城市,自卑多于自信。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后,由于对陌生环境有抵触意识,对过往环境的恋旧心理,特别是面对城市学生的优越意识,常常存在自卑心理。由于长期脱离了家乡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些孩子对原籍产生了距离感和陌生感,因此其原有“乡土认同”也在减弱,他们逐渐成为一个“游离”于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之间的“独立群落”,他们常常挣扎在城乡“二元”差距的矛盾中,他们没有被城市完全接受,也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
三是缺乏正确引导,价值取向扭曲。 随着城市分工的细化、产业的多元化、劳动力就业的市场化,使孩子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范围已经大大拓宽,不再像过去在农村“坐井观天”的环境下,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对职业价值判断上的反映:为理想、为志趣、为金钱、为地位、为家庭、为自我……种种职业动机在“二代移民”尚不成型的价值体系中竞相发挥影响作用,不再像过去农村淳朴的自然环境那样单纯。
四是不易接受现实,心理比较脆弱。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大多有融入主流社会的愿望,但美梦的实现却是很难的。一旦梦想破碎,他们的内心很容易产生出对城市社会的反感、排斥,甚至仇视。加之,他们生活和学习环境艰难,逐渐进入了为职业理想的实现而全力拼搏的阶段,由于有可能认识到成功受个人控制以外因素的影响,因此自信心可能强也可能弱,对此他们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五是交往范围有限,性格孤僻压抑。同伴交往在少年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不可替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但是,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同伴接纳感更低,孤独感更高。有关数据显示,不超过30%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少年儿童互相成为好朋友,76%进城务工农民工不希望孩子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10%的城市父母不希望孩子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交往,12.6%的城市少年儿童明确表示“不知该如何与农村来的同学交往”,20.2%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也表示“不知该如何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 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来说,与城市少年儿童的交往具有更为特殊的价值。城市少年儿童是他们感受和认识城市社会的重要途径,对城市同伴群体的归属感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和他们的城市适应状况。
(三)义务教育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期待融合关爱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问题非常的重视,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也是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就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