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构与个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我国二元的户籍制度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影响.doc

制度建构与个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我国二元的户籍制度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制度建构与个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我国二元的户籍制度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影响

制度建构与个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我国二元的户籍制度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影响 2010年第8期 总第262期 前沿 ForwardPosition No.8201O SumNo.262 制度建构与个体的身份认同问题 我国二元的户籍制度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影响 王亮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城市化的发展,催生出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失地农民群体.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 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促进失地农民融人城市的关键.我国当前的制度设置, 是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制度建构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0)08—0007—03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是城市化所催生 出的一个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据估计,目前全 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已经超过2400万人,在 未来10年里,至少还要多出2600万失地农民,…当 然,失地农民的数量还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 步发展而继续大幅度增长.在农民从失地到进城的这 一 转变过程中,关键性的要素是失地农民对自我新身 份的认同的接纳.正如彼得?布劳(1988)所说: 流动的人不能简单地抛弃旧有的角色属性和角色关 系,但他们如果不接受新的角色属性,不建立新的角 色属性,那么他们就不能适应他们的新位置.失地 农民形成新的身份认同,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 我安全感.在身份和认同之间,存在着多种组合.当 个体形成对某一身份的认同时,意味着个体对某一身 份的认可和接纳.这种对某一身份的认同可以使个体 降低在社会生活中的无常感.因为身份认同让人们清 楚自己是谁,自己和自己所认同的社群的成员有哪些 特征,其他人或社群又具有哪些特征.有了这些知 识,人们便容易在社会生活中从各人的社会身份来预 测各人的行为,并懂得如何与这些人交往.对于失地 转制居民来说,由于边缘化的社会处境,容易使他们 因缺乏充足的资源而陷人生活的无常感之中.对于他 们来说,形成对某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同,有利于他们 取得社会认知上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失地农民的身 份认同有助于促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和城市适应.失 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市民化群体,由于 身份的被动非农化,他们充满着对现有体制和制度安 排的种种不满,是潜在的引发社会冲突的导火索.特 别是当他们对被动获得的身份难以认同时,极易因对 身份的不认同而产生各种对抗性的行为.而只有当他 们形成对新身份的真正认同,他们才能真正地融人城 市社会,也才能化解社会潜在的风险和不安定隐患. 可见,失地农民身份认同,无论对于失地农民彻底市 民化,还是维护社会的安定,都意义重大.然而在现 实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则不容乐观.李斌 (2008)对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的抽样调查表明,目 前只有24.2%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已成为城市人, 28.8%的人认为自己还是农民,而更多的人对自己的 身份持模糊态度.笔者认为,失地农民出现身份认 同的困惑,其中,社会的制度建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 原因. 一 ,社会的制度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 何谓身份?林顿(1936)将身份定义为一 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社会地位.制度 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社会制度对个体 的身份及身份认同具有十分重用的影响作用. 首先,社会的制度为个体和他人识别自己的身份 类别提供了前提.为了有效地进行治理,国家通过一 系列制度设置,将个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通过户 籍制度,将个体区分为居民和村民.依据行业规范, 将个体区分为工人,农民,军人等不同的职业类别. 制度所区分的个体的类别,是个体对自己身份进行识 别或认同某一身份的前提.泰菲尔和特纳(1986)在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失地农民职业转换及其扶助机制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H02). [作者简介]王亮(1972一),女,甘肃天水人,社会学博士,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 ? 7? 社会认同理论中指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 体身份产生认同.泰勒也强调:一个人不能基于它 自身而是自我,只有在于某些对话者的关系中,我才 是自我.正是产生于个体与他人的类别差异的基础 上的这些社会分类,是个体身份及身份认同得以产生 的前提. 其次,社会的制度建构了人们的身份意识.建构 主义认为,个体的身份认同是被建构的.这种建构包 括建构社会类别,建构身份意识,促进身份确认及具 有身份认同的行为等几个方面.个体对某一身份的认 同和接纳,需要以存在着的社会分类为前提,因为它 为个体的身份及身份认同确立了边界和内容

文档评论(0)

133****90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