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急性热学融伤寒与温病为一家》102~129
PAGE \* MERGEFORMAT 101
《中医急性热病学融伤寒与温病为一家》102页-129页
第六节雷少逸与《时病论》
雷丰号少逸,又号侣菊,清浙江三衢人(今浙江衢县)。据《时病论》自序,其父初治儒学,后弃儒从程芝田习歧黄术,自著《医约》四卷,集古人医书汇为四十卷,名《医博》,惜皆散落。丰承父业,精于医术,遵父训“一岁中杂病少而时病多,若不于治时病之法研究于平日,则临证未免茫然无据”,而于时病之治耿耿于怀,历览诸家之书,引伸触类,渐有心得,遂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八句经文为纲领,著成《时病论》,于1882年行世。
其书,首论病,共72种;次“拟用诸法”,共64法;再次“备用成方”,共106方,“临证治案”。自序云:“甚矣,医道之难也;而其最难者,尤莫甚于知时论证,辨体立法。”论治言其常,治案言其变,知常达变,则时病不难治矣。该书之论病与治案,便有如此有机的联系。、雷氏对于急性热病之认识,其大端有四。
温热与瘟疫不同
他认为,温热为感四时之常气,瘟疫为感天地之疠气,病源不同。“温者,温热也;疫者,瘟疫也,共音同而其病实属不同。又可《温疫论》中谓后人省氵加广为瘟,瘟即温也。鞠通《温病条辨》统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一例。两家皆以温瘟为一病,殊不知温热本四时之常气,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岂可同年而语哉!夫四时有温热,非瘟疫之可比。如春令之春温、风温,夏令之温病、热病,长夏之暑温,夏末秋初之湿温,冬令之冬温,以上诸温,是书皆已备述,可弗重赘。而鞠通先生之书,其实为治诸温病而设也。至于瘟疫之病,自唐宋以来,皆未详细辨论。迨至明来年间,正值凶荒交迫,处处瘟疫,惨不堪言,吴又可先生所以著《瘟疫论》一书,所谓邪从口鼻而人,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模连膜原是也。”
四时常气温病,分伏气与新邪论治
正因为雷氏认为温热与瘟疫不同,因此,他的《时病论》专为时病而设,一切瘟疫概不
载人。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候,而别新邪、伏气论治。
(一)春令时病
1.伏气为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谓之伏气为病。
(1)春温:因于冬受微寒,伏于肌肤而不即发,或因冬不藏精,伏于少阴而不即发,皆待来春加感外寒,触动伏气乃发焉。其初起,头身皆痛,寒热无汗,咳嗽口渴,舌苔浮白,脉息举之有余,或弦或紧,寻之或滑或数.此宜辛温解表法。
(2)风温:风温之病,发于当春厥阴风木行令之时,少阴君火初交之际。为病之源,与春温仿佛。其证头痛恶风,身热自汗,咳嗽口渴,舌苔微白,脉浮而数者,当用辛凉解表法。
(3)温病:冬受寒气,伏而不发,久化为热,必待来年春风之后,天令温暖,阳气弛张,伏气自内而动,一达于外,表里皆热。其证口渴引饮,不恶寒而恶热,脉形愈按愈盛,无汗者,只宜清凉透邪法;有汗者,清热保津法;倘脉沉实,口渴谵语,舌苔干燥,宜润下救津法。
(4)温毒:由于冬令过暖,人感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表里皆热,风温、温病、冬温、误用辛温,亦可成为是病。其证心热烦渴,咳嗽喉痛,舌绛苔黄,宜用清热解毒法,加甘、桔梗治之。
(5)晚发:初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以前,较之温病晚发一
节,故名晚发病也。其证头痛发热,或恶风恶寒,或有汗无汗,或烦燥,或口渴,脉来洪数者是也,当辨明因寒因风而触发,始可定其辛温辛凉之法治之。
2.新感为病:春伤于风,而为新感。
(1)伤风:即仲景中风伤卫之证。初起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宜解肌散表法。
(2)冒风:风邪冒于皮毛,未传经人里,轻为冒,重为伤,叉重则为中。证见恶风,微热,鼻塞声重,头痛,咳嗽,脉来襦滑而不浮缓,宜微辛轻解法。
(3)中风: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可见忽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喎斜舌强,痰响喉间等证。分中经、中络、中腑、中脏治之。左右不遂,筋骨不用,邪在经也,用顺气搜风法;口眼喎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用活血祛风法;昏不识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用宣窍导痰法,益以百顺丸治之;神昏不语,唇缓涎流,邪在脏也,亦宜宣窍导痰法,佐以牛黄清心丸治之。
(4)风寒:凤寒为病,而较风为重,寒热头痛,汗出不多,或咳嗽或体痠,脉来浮大,或兼弦紧,宜辛温解表法。
(5)风热:春应温而过热,为非时之气,所感之者,即为风热。其初起寒微热甚,头痛昏,或汗多,或咳嗽,或目赤,或涕黄,舌起黄苔,脉来浮数,当用辛凉解表法。
(6)风温:春夏之交,病如伤寒,为风温。其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骨节烦疼,体重微肿,小便欠利,脉来浮缓,宜用两解太阳法。
(7)寒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