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维度的现状的的特点及启示.doc

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维度的现状的的特点及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维度的现状的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维度的现状的的特点及启示   [摘要]通过对国外最具代表性的高校分类方式及典型国家高校分类的简要梳理,得出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动态性以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特点。通过总结这些特点得到高等学校分类的几点启示:多角度探索分类方法,摆脱局限性;随社会发展对分类框架进行调整,与时俱进;多层次民主参与,以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自主定位为主体。   [关键词]分类;分类维度;国外高校分类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11-05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等因素,高校不同程度的分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分化既保证了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满足了社会对高校提出的各式各样的要求。对高校进行分类既是对现阶段的总结,也是对以后发展趋势的预测,本文主要对国外高校分类进行简单梳理,试图找出其规律并进行思考。   一、国外高等学校分类现状   (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UNESCO)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是第一套供各国和国际上汇编教育数据和进行教育指标比较的方法标准。最早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制定于1976年并且于1997年进行第一次修订,2007年再次进行审查和修订,2011年形成了第三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方法。   1997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高等教育分为不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和可获得高级研究资格两个阶段,也就是序数5与序数6。序数5是指专科、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序数6是指博士研究生。而序数5的分类又较为复杂,分为5A和5B两类,5A的学制是4年以上,属于理论型,5B则是指学制在2~3年,属于实用技术型并且包含了具体的职业课程。5A又细分为5A1与5A2两类,5A1是理论型、为研究做准备,5A2则包括从事高技术要求职业的课程。   2011年新修订的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将不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的第一阶段细分为5、6、7三个等级,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的第二阶段为第8等级。第5等级是指短线高等教育,通常是为了给参加者提供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其课程设置也是基于实用和特定职业,培训学生进入劳务市场。第6等级为学士或同等水平,第7等级为硕士或同等水平,这两个等级在传统上都由大学或其他同等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第8等级为博士或同等水平,一般仅由以研究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大学提供。[1]   2011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①构建起与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②教育系统间相互沟通衔接,提供了多种受教育途径;③职业教育灵活开放,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2]   (二)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   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是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为了其政策研究的需要在1970年制定的,在1971年基金会报告中首次使用。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了更好的反映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经过了1976年、1987年、1994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六次修订,但修订后的每一个版本都保留了最早公布的1973年版的基本框架。   1973年的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主要根据授予学位的层次和数量、联邦科研经费资助排名来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五个类型:第一类为博士学位授予机构,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博士学位授予大学两类;第二类为综合型大学和学院;第三类为文理学院;第四类为两年制学院;第五类为专业学校和其他专门院校。   1994年的分类标准为授予学位的层次和数量、联邦科研经费资助年度总额。第一类博士学位授予机构不变;第二类为硕士(综合)型大学和学院;第三类为学士型学院;第四类为副学士型学院;第五类为专门院校;第六类为部落学院和大学。   2000年的分类标准为授予学位的层次和数量、学科覆盖面。第一类为博士/研究型大学,合并了之前的研究型大学和博士型大学,并将之分为广博型和集中型两个子类;第二类为硕士型学院和大学;第三类为学士型学院,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文理型、普通型以及学士/副学士型学院;第四类为副学士型学院;第五类为专门院校;第六类为部落学院和大学。   2005年的基本分类标准为授予学位的层次和数量、学科覆盖面、科研活动综合情况。第一类为副学士型学院,由于2005年修订的分类标准没有按照授予学位的高低次序来排列,而是按照入学人数的多少来进行排列,所以副学士型学院被排在了第一位;第二类为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第三类为硕士型学院与大学;第四类为学士型学院;第五类为专门院校;第六类为部落学院。[3]   2010年的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