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精品课件).pptVIP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精品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 主讲人:王欣 单位: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审稿人:袁健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作者介绍  朱敦儒 (1081-1159)宋代词人。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朱敦儒前后写了六首渔父词(均调寄《好事近》)来歌咏其晚年寓居嘉禾的闲适生活。这是其中的一首,写得情趣盎然,清雅俊朗,流露出一股闲旷的风致。 词义解读 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亦如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诗所云“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之意。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 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兼具张志和《渔父》词和柳宗元《江雪》诗之意。这里,渔父生涯既不全然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那样浪漫,又不全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那样苦寒。“绿蓑青笠”,白鹭桃花,“披霜冲雪”,独钓寒江,都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 后片再取一个渔夫生活的断面,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江湖上也有风浪,但与官场风波比较,则显得可爱多了。而到“晚来风定”时候,更有一番景致: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彻。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 。 “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画境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显然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也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 主要艺术特色 这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全篇由情入景,由静入动,由整体描写入细节刻划,在艺术上颇有精到之处。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 “渔父”意象分析 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古典之美。在长达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经典的意象,“渔父”即是其中之一。自庄子、屈原各作一篇《渔父》开始,“渔父”这一华夏文明的精神意象便登上了中国的文化舞台,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时至今日,“渔父”所蕴含的那种深刻的精神内涵,仍如春雨一般,无声地滋润着国人的心田。 “渔父”意象肇始于庄子、屈原二人的《渔父》篇,而尤以屈原的《楚辞 渔父》影响最为深远。庄子和屈原同是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 《庄子 杂篇 渔父》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代表道家思想的渔父,和与之对立的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开篇,着重叙述了“渔父”和孔子有关“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及“人有八疵,事有四患”的对话。 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负载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渔父的言语则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渔父之言,纯为善意,所以孔子对渔父心折诚服,礼拜有加:“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此事恐有借孔子之口抬高道家的意思,但他所描述的“渔父”形象却深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屈原的《楚辞 渔父》则叙述了“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偶遇渔父的场景,刻画了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的悲愤与不平。渔父的“莞尔而笑”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恍然点化了屈原,使他在悟“道”之后最终自投汨罗江而亡。 由此可见,渔父即“道”的化身,而渔父之道就是隐遁之道,也就是儒家“独善其身”之道,与道家中的避世思想亦相接近。   两文思想内容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均以“渔父”作为

文档评论(0)

夏天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