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旅游发展初探探索山地型旅游区的规.doc

山地旅游发展初探探索山地型旅游区的规.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地旅游发展初探探索山地型旅游区的规

山地旅游发展初探——探索山地型旅游区的规 山地旅游发展初探——探索山地型旅游区的规划路径(二 2009年10月03日   山地旅游发展初探——探索山地型旅游区的规划路径(二) 日期:2009年09月21日   北京建国慧景旅游规划设计院 朱玉宝   五、山地旅游支撑体系建设   (一)山地交通设计   1、必要性   山地特殊的立地条件,在构造曲径通幽的空间感的同时,也限制了内外交通和旅游出行。我国现行的集中休假制度和自驾游的兴起,使山地型旅游区的交通呈波动性变化,特别是黄金周期间,旅游交通组织面临极大的考验。受弱可达性、旅游容量及安全性的限制,完善的山地公共交通系统将日益受到重视;山地地形复杂,需要因地制宜构建灵活多样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将山地交通做为特色吸引物来打造,使游客在游览山地项目的同时体验山地交通的独特魅力。对于山地旅游区而言,交通是生命线,直接关系旅游区的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直接关系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长久发展。   2、设计原则   (1)充分考虑不同环境特征单元的敏感性,尽量绕开生境敏感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减少对生境的干扰;   (2)加强山地旅游交通及城市交通系统之间的衔接,提高外部可达性;   (3)充分利用旅游区现有交通系统,结合游览和山地地形,建立安全、立体、高效、环保的山地交通体系,建立转换便利、科学合理的换乘枢纽。通过景观游步道、山地自行车、山地小火车、高空缆车、观光巴士等多种旅游交通方式或工具,串连各旅游片区,确保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3、交通模式选择   根据山地垂直高差和旅游资源的垂直带谱分布特征,提出不同海拔范围内的山地旅游区所适宜的旅游交通工具,见表1.   (1)平原区:海拔高度≤700m,地势平坦开阔,交通限制条件较少,可实施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游步道、山地自行车、自驾车、轨道、观光巴士等。   (2)低山区:海拔高度为700m—1000m,地势平缓,交通限制条件较少,可实施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步行、自行车、马车、观光巴士、旅游轨道、自驾车等。   (3)中低山区:海拔高度为1000m—1800m,地势起伏较大,可实施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游步道、山地自行车、马车、山地小火车、观光巴士等,不鼓励自驾车旅游。   (4)中高山区:海拔高度为1800m—3500m,地势起伏大,高差悬殊,安全性低,可实施的旅游交通模式主要有步行和缆车索道,不鼓励山地自行车、马车、观光巴士等旅游交通模式,禁止自驾车旅游。   (5)高山区:海拔高度>3500m,此类地区山脊多呈齿状,山峰多呈锥形,地形复杂,可达性低,可采用旅游直升机提供一种高端的空中旅游。   4、道路系统设计   山地地形复杂,高差比平原大,在道路规划中,要顺应地势起伏,依山就势布置各级道路。尽量完善、利用原有路网基础,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以较小的土石方量换取最大效率的交通体系,降低建造成本。   (1)主干道:满足游客进出需要,强调功能性。主干道不要过宽,根据旅游区容量、客源量设定路宽,满足消防环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等方面要求,串联主要景区(点),根据各旅游区实际情况,形成环线、放射状、或鱼骨状主干交通,保证车流顺畅。   (2)次干道:依附主干道,通过连接、延伸、修建等方式,整合景区项目、建筑群组、商服设施、游憩设施等节点,适地布置路线,形成次干道路网。可运用“之字路”、“盘山路”、“半边路”、“爬山路”等形式来体现山地特色,构建多层次、活泼有机的网状次干道体系。   (3)游步道:游步道直接关系旅游体验,决定旅游区在游客心中的档次地位,是引导游憩活动的主要途径。在设计中,要注意与主次干道的连接。尽可能利用当地建材,如木、竹、石等生态材料,建造具有山地特色和本土特色的生态性步道,根据地形地势,采用梯道、林荫道等多种步道形态,贯穿各组团,创造曲直相接、富有节奏、自由舒展、观景线不断延伸的步行环境。   (二)山地建筑设计   1、定义与形式   山地建筑是指结合地貌特征,依照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起到错落有致的效果,使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从而避免高切坡现象的建筑形态。根据规定,坡度在10%以上时,属于陡坡地,建筑群布置将受地形高差限制,呈现梯级格局,该范围内建筑都属于山地建筑范畴。   从空间层次看,其主要形式可分为地下式(如窑洞)、地表式(建筑与倾斜地面直接接触)、架空式(如吊脚楼)。   从形体看,可分为融入型、共构型、超越型。融入型即注重山地原有环境的维护,并强调建筑与山体的融合;共构型即建筑与山体共同组合,塑造符合山地环境的景观;超越型即强调建筑功能分区与山体的有序结合。   山地建筑的特点在于它是立体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步移景迁,或蜿蜒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