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组件边缘脱层原因的研究及改善措施.docVIP

太阳能光伏组件边缘脱层原因的研究及改善措施.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阳能光伏组件边缘脱层原因的研究及改善措施

太阳能光伏组件边缘脱层原因的研究及改善措施   摘 要:本文介绍了微尺度弹性粘着接触理论,并将该理论应用到层压组件边缘分层原因的分析;分别从剥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背板的杨氏模量、EVA交联度、背板电晕值等方面进行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组件;边缘脱层;剥离数;微尺度弹性粘着接触   1 概述   自2011年欧债危机以来,欧洲对太阳能补贴的不断削减,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迅速萎缩,占全球60%左右光伏产能的国内光伏行业产能已过剩50%;美国双反的实施,更使寒冬中的国内光伏产业雪上加霜。高利润驱使下的光伏产业盲目扩张已是昨日黄花,高效率、低成本已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趋势。其中,保证组件成品的质量,提高成品组件一次加工合格率,减少成品组件的维修降级,也是降低成本的方法之一。据了解,某公司在冬季使用某些背板时,边缘分层组件占一次加工不合格组件(占总组件数1%-2%)的半数,导致较多组件维修、降级,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另外,在室外使用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变化,未分层和轻微分层的组件边缘存在内应力以及背板与EVA热膨胀系数的不同而产生的热应力共同作用会使背板与EVA分层,从而导致组件边缘的密封性显著降低,最终影响组件的耐候性。本文就层压组件边缘的分层问题从微尺度弹性粘着接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   2 理论分析   2.1 微尺度弹性粘着接触理论 宏观接触理论在研究接触问题时由于表面作用力和弹性力相比很弱,没有考虑表面力的影响。当研究对象特征尺度减小到一定范围时,将出现很多传统宏观接触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两物体间表面力的作用。从众所周知的尺度率关系来看,随着尺寸的减小,与特征长度L成2次方标度的表面力将大于与L成3次方标度的体积力;当表面力成为主导因素时,传统的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显示出明显的不足;此时将表面力(或表面能)所引起 的粘着与经典接触力学相结合,形成了微尺度粘着接触理论[1-2]。   表面之间粘着力的作用将产生粘附能,当粘着作用大于使微结构产生变形的弹性恢复力时,将发生粘附。这种体系中存在结构产生的弹性变形能和使表面粘附到一起的表面粘附能。Mastrangel[3]等在讨论微结构中的粘附现象时引入了无量纲数剥离数(peel number)作为微结构发生粘附的重要判据。   E为杨氏模量,Δγ是界面粘附能   其物理意义是悬臂梁的挠曲弹性应变能与粘附能的比值,当Np1,弹性能大于粘附能,悬臂梁和基底产生剥离;当Np1,弹性能小于粘附能,悬臂梁和基底产生粘附[2]。   当长、短悬臂梁在粘着力作用下,会出现如图 1 所示的两种粘附情形:对于长悬臂梁(如图 a),(公式1)   对于短悬臂梁(如图 b),(公式 2)[4]   2.2 微观接触理论在层压组件边缘分层问题上的应用 背板作为直接与外界环境大面积接触的光伏封装材料,具有保护功能外,还应具备25年之久的可靠的绝缘性能、水汽阻隔性能,耐长期湿热、温度、紫外老化等性能[5],现今主流的太阳能背板都是三层复合膜结构,其中间层PET作为主要基体力学性能,两外层膜结构起主要的抗紫外等耐候性能以及与EVA的粘附性能。   背板与EVA的接触表面看是宏观接触(组件层压时的情形如图2所示)。但是,背板与EVA粘接时的表面力已然大于背板的弹性恢复力,因此,需要从表面力与经典接触力学相结合即微尺度粘着接触理论角度分析背板与EVA粘接问题。   本文将微尺度粘着接触理论应用到层压组件边缘分层原因分析中时,将背板视为单层膜结构,力学性能考察总体三层膜的弹性模量(对于TPE 结构背板,若其E层较厚则将其剥掉), 粘附情况考察外层膜的粘附性能。   从公式1和2中可以看出,背板剥离数与其弹性模量、背板厚度的三次方以及垫起的高度h的平方成正比,这些数值愈大,Np 愈大于1,会导致背板与EVA剥离;剥离数与弧形跨度S的四次方和粘附能成反比,即s和粘附能愈大,粘附效果愈好。并且,采用质量更好的层压胶皮,在层压胶皮严重弯曲,而是整面平整,S变大从而Np减小,有利于粘附。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背板杨氏模量 选择11种背板用伺服式万能拉力机,在相同室温和拉力速度条件下做背板拉伸试验(对于SWS KPE和SWA KPE的E层较厚,将其E层剥去;其他 PYE、TPE、KPE 结构的背板,E层均较薄,且相对于PET的杨氏模量较小,所以E层均未剥去)。现获得背板的杨氏模量如表1所示(背板厂家名称不宜透露,现分别以英文代号表示,不涉及任何名称)。   将上表中的杨氏模量和E*t3数据按E*t3递增的顺序转换成如图3所示的趋势图:   根据剥离数的定义,剥离数与(E*t3)成正比,从图中(E*t3)的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