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墓志文体起源的研究综述
墓志文体起源的研究综述
墓志作为记叙墓主生活史、家族谱系以及道德品性的文本载体,拥有历史文物和文学作品的双重价值。其发展历史悠久并仍然活跃在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主要通过埋藏铭刻有墓主人生平的文字器物以志墓。华人德将墓志定义为:“墓志,为墓主姓名或有爵里、卒葬年月、生平事迹写刻于砖、石、木、瓷等载体而埋于圹中者。因后世的墓志多系之以铭,故又称墓志铭。”[1]
关于墓志的历史起源一直是学界较有争议的话题,赵超提出“正式的墓志,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有固定的形制。二、有惯用的文体行文格式。三、埋设在墓中,起到标志墓主身份及家世的作用。”[2]围绕上述观点,本文将综述目前较为主流的三种观点:顾春军的“东汉”说、程章灿的“晋宋”说以及孟国栋的“南北朝”说,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墓志的发展历史,将其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西汉时期的滥觞萌芽阶段、东汉至晋宋的起源形成阶段和魏晋南北朝的完善发展阶段。
一、先秦至西汉:滥觞萌芽阶段
早在先秦时期,在一些场合和情境下人们已经有意识地在墓中标注死者的身份与地位,虽然尚未形成规模,其语境限制也较为严格,内容仅限于简单的姓名、官职的记录。但已部分发挥了墓志的功能,可以视为墓志之滥觞。其形式在不同时期主要有两种:周代的铭旌和秦代的刑徒墓志瓦文。
所谓铭旌,是一种古代丧葬仪式中的道具,一般用绛色帛制成旗幡,上有白色颜料书写的逝者姓名与官职,然后通过长竹竿支起,悬于灵柩右前方,下葬时取下铺在棺柩之上随其入葬。按照方北辰的观点,铭旌主要发挥三种功能“一是正式标明死者身份,二是用来进行死者的招魂仪式,三是安葬死者出丧之时,在灵柩队伍前面充当引导。”[3]而熊基权更进一步认为“铭旌上书有死者姓名,以志柩主为目的,放在墓中。这几点就足以说明它是墓志之‘滥觞’了”。[4]
另一种可以视为墓志滥觞的是秦朝的刑徒墓志瓦文。“落叶归根”是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情结,客死他乡只有回归故土才能入土为安。秦朝严刑峻法,多有流放与充边之人背井离乡,即刑徒。赵超认为当其客死他乡,刑徒墓志瓦文就可以“标志墓主,可能有用于后人迁葬时便于识别尸骨的目的。”[5]这种现象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在(汉)郑玄注和(唐)孔颖达的《周礼注疏》中就曾记载“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H焉,书其日月焉,县其衣服任器于有地之官,以待其人。掌凡国之?d禁。”[6]但对比后世成熟墓志,这种通过瓦文进行志墓的行为较为偶然,虽然具有实用功能,但尚未形成稳定的形制,所以顾春军认为其“不能等同于后来有目的的墓志,但也应该承认,这种偶然的、非正式的志墓行为,正是后来墓志出现的思想源头。”[7]所以也应将其视为墓志的一种滥觞。
二、东汉至晋宋:起源形成阶段
那么真正的墓志何时形成,《南史》中的一段描述表达了南北朝时学者同样的困惑:“时议欲立石志,王俭曰:‘石志不出礼典,起宋元嘉中颜延之为王球石志。素族无铭策,故以纪行。自尔以来,共相祖习。储妃之重,礼绝恒例,既有哀策,不烦石志。’从之。”[8]说明在当时,墓志仍然没有被作为一项正式的墓葬礼仪被当时的朝廷所接受,同时又无法通过典册文献来探寻起源。所以当代学者更倾向于通过出土文物与文献相结合来追溯其源流。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墓志起源的界定应该以“墓志”之名的出现为准还是以“墓志”功能的形成为准。这种唯名与唯实的争论正是墓志起源争论的焦点所在。
在唯名论方面,1984至1987年南京南郊牛首山北麓司家山六朝谢氏家族墓地出土的永初二年(421)的《谢??墓志》上有“宋故海陵太守散?T常侍谢府君之墓志”的字样,首次以“墓志”作为其标题。整篇墓志共681字,铭刻在六块石板上,张学锋描述其内容“其本人的事迹却只有寥寥数言,绝大多数的篇幅被其家族近百年四代成员的姻戚关系网所占据。”[9]而且,在志文后并没有赞颂墓主人品德的铭文。所以在功能上仍与后世墓志形制有所差异,但程章灿仍然认为《谢??墓志》最早以“墓志”为标题这一点就足以奠定其起源地位。[10]
而在唯实论方面,《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中记载了一块东汉初期的《高彦墓砖》,其内容为“琅琊郡左尉高君,讳彦,始建国天凤五年,三月廿日物故。”[11]形状拙朴,文字信息简略,但已具有部分后世墓志的形式和功能。所以顾春军在《墓志源流考论》中认为其标志了墓志的出现与起源。
孟国栋则认为元嘉元年的《缪宇墓志》更适合作为墓志起源的标志。[12]这块志石出土于1980年。相比于之前的刑徒墓志瓦文和其他墓砖,对墓主人的生平记录更加详细:不仅记录姓名、官职和生卒情况,还略带修饰的介绍了墓主人生平的事迹。虽然仍然以墓砖石为载体,但更接近后世成熟的墓志形制,同时具备墓志的形式和内容,所以学界习惯称之为《缪宇墓志》而非墓砖更证明了这一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