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德论再的探讨.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德论再的探讨

孔子德论再的探讨   摘要 孙熙国先生认为,孔子以“道”论“德”,并在“道”的视角下观照“德”的意义,把“道”置入人心,从而为他的人性理论建立起了形上依据。实际上,孔子思想中包含着后世心性理论的因子,并不代表孔子本人已经建立起心性理论;以后学的思想来表述孔子的德论,亦有过度擢拔孔子理论高度的嫌疑。“德”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道德品性,还具有神秘力量的意味。他因“天”言“德”,在“天”的帷幕下论述“德”,并试图将“德”置入人心,为儒家后学继续发展心性理论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关键词 德;天;心性;君子   中图分类号 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53(2009)02-0132-05      “德”在先秦时期是个重要而又意义晦暗的概念,先贤对“德”的涵义多有探讨,然而莫衷一是。孙熙国先生发表于《文史哲》2007年第二期的《孔子德论与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论》一文从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高度来研究孔子“德”论,实能发微烛幽。他认为孔子以“道”论“德”,在“道”的视角下观照“德”的意义,把“道”置人人心,从而为他的人性理论建立起了形上依据。笔者认为孙先生尽管道出了儒家心性理论的思考维度,却多羼入后学发挥,实不合孔子本来面目。后学末造,有幸拜读先生文章,心下有感,遂不揣冒昧,草拟粗就此文,以请教于先生及诸位方家。   殷商时期,整个社会弥漫着极为浓厚的迷信氛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甲骨以及占卜的缘由中略窥一二。及至春秋,巫术及迷信的影响力有所削减,人的理性意识开始觉醒。《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可见周人对鬼神虽敬而远之,但仍未完全从神道鬼事中完全脱离出来。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属于此一转折时期,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天道与人事在其思想中的纠葛。概而言之,孔子的“德”具有神秘意义与务实的伦理范畴双重成份,他虽然在人的理性与主观能动性视角下提倡修德,却认为“德”源自于天,在此基础上乞灵于“德”的神秘力量并藉助于君子的垂范作用实施社会教化。      一、天――德之来源      “德”字在殷商时期即已大量出现,在孔子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孙熙国先生引李玄伯先生说,认为“德”不应理解为德行、道德,而是指“一种天生的事物,与性的意义相近”,并进而认为“这个德就是天道,是天在生化人时赋予人的”,它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但考之古籍,《书》中有“酒德”、“暴德”、“受德”、“逸德”等称谓,《左传》中亦有“文德”、“盛德”、“吉德”“凶德”、“周德”等词,孔子亦云:“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观此,“德”不仅用来指谓人及其团体,又可指马及酒等方物,况且“德”有好坏等多种属性,何以孔子有“德”而桓魑便不能奈其何?故认为“德”“与性相类”亦不可通。   事实上“德”跟天有极大的关联,“德”由天所决定、所掌握。《书?高宗肜日》曰:“非天天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日其如台(何)?”《左传?宣公三年》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若不敬德、顺德,天即降之灾戾,虢夺其命;即便“德”已中衰,但天命未改,王朝仍能维持其统绪。《书》、《左传》等言“德”时皆以其与天并举,“德”也正因为与天的关联,才具有神秘的力量,民人莫不膜拜、敬畏,以“德”为依归,《书?梓材》曰:“先王既勤用明德”;《书?召诰》曰:“王其疾敬德”,周器《何尊》铭文云:“唯王恭德谷(裕)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认为既然天已赋予其“德”,桓魅对其便无可奈何。从根本上说桓魅不能奈其何的原因不在于“德”,而在于“天”,因而当孔子畏于匡之时,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甲骨文中有“辑”(甲2304)、“矿”(戬38.7)、“郜”(河579)等字,其形之一为目上竖一直线,从“彳”,辛鼎上之金文与此相若,但在早周的盂鼎上添加了一“心”字,即“碡”,毛公鼎上也作此形状。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以为“辨”字“可隶定为值……甲骨文字‘辑’又应为德之初文”。“缝”(值)或“惠”(德)字并无见于甲骨文,大概为后出之字。因而欲探寻“德”字之最初意义应从甲骨文“替”字人手。从字形来看,甲骨文的“德”字由两部分组成。“{}”即“行”,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行,象四达之衢,人之所行也”,大致为交叉路口或人群聚集的场所。“一”一说为“臣”,“臣”上加“l”则为古“直”字,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释臣宰》中说:“臣,古之奴隶字。”温少峰、武树臣二先生更以“方”字、“辑”字为“拘执、牵系奴隶”意。另有说“。”为“目”字,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