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断面客专隧道坍方原因分析及处理的方案的研究
大断面客专隧道坍方原因分析及处理的方案的研究
摘要:结合新建南广铁路笔架山隧道出口段坍方冒顶事故,通过对围岩特性、施工因素、管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坍方原因剖析,采取合理有效的开挖方式和支护措施进行塌方处理,确保了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还能保障工程施工安全、工期和节省工程投入,为同类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断面;隧道;塌方;处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当前复杂地质条件下修建大断面客专隧道的机会越来越高,但由于管理因素、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隧道塌方事故时有发生,直接危及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和工期的延误,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直接影响企业声誉。文献[1]以玉庙隧道塌方为例,对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不同加固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文献[2]以兰渝线黑山隧道为例,对预防塌方掉块的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综合研究。本文结合南广铁路笔架山隧道塌方的具体情况,从施工管理、围岩特性等方面对塌方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了“安全、方便、快捷”的处理方案,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1工程概况
南广铁路笔架山隧道全长5394m,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通过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下统灰岩夹页岩,奥陶系砂岩、页岩和千枚岩及燕山晚期花岗斑岩。穿越北东向展布的断层束,共穿越9条断层带、5条侵入岩接触带,岩层受构造影响强烈,节理裂隙发育,部分地段围岩稳定性差,地下水局部丰富。
为确保工期,新增斜井1座,与正洞交于D3K338+230,斜井进正洞往进口方向D3K338+090~+000段设计开挖断面宽13.86 m,高11.85m,断面面积133.50m2,埋深70m。要求斜井进入正洞后往出口方向施工,施工组织模式、人员、设备等资源配置均按照一个作业面进行设置。设计地质为奥陶系下统回龙群砂岩夹页岩,弱风化,节理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属于IV级围岩。采用台阶法开挖,初期支护参数为: 拱部采用Φ22组合中空注浆锚杆梅花形布置,L=3.0m@1.2×1.5m(环×纵);边墙采用Φ22砂浆锚杆梅花形布置,L=3.0m@1.2×1.5m(环×纵);钢筋网片Φ6,网格间距25×25cm;喷射C25混凝土,厚12cm,预留支护变形量7cm。
2塌方情况及原因分析
2.1塌方情况
7月4日发现D3K338+055附近初支开裂,有地下水渗出,喷射混凝土局部剥落、掉块,掉块进一步发展持续到7月18日。从现场观察,塌方范围约D3K338+075~+045,拱部已基本形成拱形,最高处约4m,最宽处约13m,塌体呈碎块状,主要为薄层砂岩夹页岩,节理发育,层间结构面水渍明显,有滴水现象,塌方量约600m3。如图1所示。
图1塌方段示意图
2.2塌方原因分析
本次塌方发生在掌子面后方约45m位置,塌方长度约30m,规模大。通过对隧道管理环节、地质情况、施工措施等因素分析,导致本次塌方的原因为:
1)施工管理因素。①未严格执行实施性施组。由于进口端软岩大变形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为了满足进口和斜井间贯通节点目标,调整实施性施组增加往进口方向作业面,并要求相应增加资源配置。但资源组织未能及时到位,对可能造成的风险估计不足,不能达到“均衡生产,有序施工”的要求,造成该段长时间暴露。②未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通过对后方及已塌落初期支护的检查,发现拱部中空注浆锚杆采用砂浆锚杆代替,锚杆孔内砂浆不饱满,粘结力不足,且部分数量不足,喷射混凝土厚度不足,支护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③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未有效发挥作用。④台阶长度过长。开挖台阶长度70m,已形成长台阶施工,违反验收标准规定。
2)地质因素。该段为薄层砂岩夹页岩,节理裂隙发育,由于暴露时间较长未进行二次衬砌,充分利用围岩自稳的“时空效应”逐渐减弱,加上遇水后围岩易发生软化,抗剪强度降低,围岩成拱能力下降,造成拱顶处围岩荷载增加,拱脚支撑能力变差,引起掉块的发生。掉块后围岩不断调整应力重新分布,加上地下水的不断渗流,围岩层间结合力不断下降,掉块现象加剧,促使了塌方的发展。
3塌方处理方案选择
3.1塌方处理依据
有关数据表明,塌方发生后在一定时间内就会趋于稳定,形成自然拱,而自然拱的高度、宽度与普氏平衡拱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前苏联学者M?M?普洛托雅克诺夫(简称普氏)以松散理论为基础,认为在松散介质中开挖隧道后,隧道上方将形成抛物线形的平衡拱,平衡拱高度h为:
式中:b ―平衡拱的半跨度,m;
―岩石坚固性系数,土层,岩石;
―土的内摩擦角;
R―岩石抗压极限强度,MPa,取值考虑岩石层理、裂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