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峡江地区汉代移民初步的研究
峡江地区汉代移民初步的研究
[摘要]在配合三峡大坝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峡江地区发现大量汉唐时期的遗址,遗址的增加表明此时峡江地区人口也有大幅的增加,再结合文献上所记载的人口增长,本文认为汉代峡江地区有大批移民徙入,移民的徙入和峡江地区的交通、盐业发展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峡江;汉代;移民;盐业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8)02-0113-07
三峡河段以峡谷栉比而闻名,故宜宾至宜昌之间的长江上游河段又称为峡江,此段沿江及其支流地区便称为峡江地区。本文所指的峡江地区范围较小,仅包括重庆以东、西陵峡以西地区。将地理范围仅限于此段,一方面是受到考古资料的限制,由于葛洲坝、三峡大坝水利工程的修建,重庆以东发现较多的汉墓,而重庆以西较少,另一方面是此地区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人文气氛,《华阳国志?巴志》中论述分巴郡理由之一就是:“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精敏轻疾。垫江以西,土地平敞,姿态敦重,性情不同。”可见重庆以东地区的风俗习惯与重庆以西的地方存在着差异,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文化区域。
为配合三峡大坝的建设,峡江地区发现大量汉唐时期墓葬和遗址,为我们重新了解古代峡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移民提供了大量可以利用的新资料,这更新了我们对峡江地区汉代移民研究的认识。
目前对于峡江地区的移民研究,主流观点是根据文献认为峡江地区在整个汉代未有大规模的移民进入。葛剑雄先生认为秦、西汉初年大批移民进人四川盆地,移民的身份多为平民、灾民、罪民,其主要迁入地为川西地区,此后至东汉末少有官方主持的大规模移民。郭声波先生进一步认为,秦代移民向东未超过涪江和沱江中游,基本上分布于蜀郡范围内,郑维宽认为峡江地区在整个汉代几乎没有汉人的迁入。
然而我们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发现此时期的遗址、墓葬数量和面积呈几何级的增长,绝不是人口自然增长可以解释的;同时期的历史文献也记载汉代峡江人口大幅增长,所以笔者以为汉代峡江地区有大规模的移民迁入,不过这批移民以自发的形式进入,缺乏正式的官方记载,所以造成今天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先从考古资料来了解相关信息。
峡江地区的汉代遗址和墓地数量急剧增多。钟礼强、吴春明对万州区武陵、朝阳38处汉唐居址、墓地调查研究表明,汉代以来此处遗址较先秦时期有了大幅扩展,体现了此处早期汉民的大规模徙入。高蒙河对万州发现的各个时期遗址进行了统计,发现先秦遗址仅有19处,秦汉遗址有90处,激增了近5倍,其中大部分为新开辟遗址。潘碧华对云阳的聚落进行了讨论,发现先秦遗址(包括旧、新石器时代)共有14处,至秦汉时期遗址、聚落激增至35处。其实不仅是万州,整个峡区均是如此,据1993-1995年的调查结果,库区发现了数十个旧石器时代遗址,近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百余处商周遗址,而汉至六朝的遗址却有460余处,远远多于以前发现遗址的总和。秦汉时期遗址数量和面积大规模的增加表明了此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
史书也明确记载了汉代峡江地区人口的增长。据《汉书?地理志》,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巴郡“户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三,口七十万八千一百四十八”,到了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户三十一万六百九十一,口百八万六千四十九”,短短100多年,户数增长一倍,人口增长30多万,人口与户数增长的比例不太符合,这可能和东汉中晚期地主豪强隐匿人口有关。至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巴郡人口又有增长,“户四十六万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七万五千五百三十五。”十余年间户数又增长十几万,人口增长近八十万,这次户数与人口比例相对合理,较《后汉书》中数字准确些。然而从永和五年至永兴二年短短的10多年间人口增长了80多万,笔者以为有3种可能:一是人口统计有问题,因为至汉和帝时候全国人口达到5300万之后,就没有太大的增长,而此时巴郡的这种大规模人口增长不是统计问题,就是另有原因;二就是人口确有大幅增长,此时的分郡之议的重要理由就是人口大幅增长,这显然靠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不可能达到的,应是大规模的移民徙入;三是以上两种原因都有,永和五年的地主豪强隐匿的部分人口至永兴二年统计时被计入其中,且在此时确有大规模的移民徙入,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灾害连年,而巴蜀地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相对要好,所以也有可能造成人民迁徙此地。而巴郡人口的增长幅度也明显高于全国,《汉书?地理志》载,元始二年(2年),四川地区五郡户数为765048,口为3514217,全国户口巴郡占此时四川户数的20.74%,口数的20.15%,全国户数的1.28%,口数的1.23%;永和五年四川地区户数为1176457,口为4699226,而全国的户数9698630,口49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