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政策建议.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摘 要:三七是我国名贵中药材,是我国完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少数中药材品种之一,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本文通过分析文山三七产业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文山三七产业相关政策建议,推动三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三七;发展现状;政策建议   一、文山三七产业取得的成绩   1.发展速度迅猛   “十二五”以来,文山州三七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4年全州三七种植面积29.23万亩,占全省的37%,比2010年增长519.71%;三七总产量1847.30万千克,增长274.37%;三七总产值61.24亿元,增长87.51%,其中工业产值30.84亿元,增长135.42%。2010年~2013年全州三七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和工业产值如图所示(2014年因自然灾害以及三七价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导致三七农业产值下降)。      图 2010年-2014年文山州三七种植面积、产量及产值   2.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按照“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农户联动、链条拉动、市场引导、科技支撑、规范种植”的思路,文山州三七规范化种植基地步入发展快车道,特安呐公司三七种植基地成为国家第一批、云南第一个通过中药材GAP认证的基地;云南白药、昆明制药、苗乡三七等公司的三七种植基地也相继通过GAP认证。在三七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全州紧紧抓住三七产业协会、三七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苗乡三七、高田三七等种植龙头企业(组织),引导使用三七的制药企业与其共建三七原料基地。   3.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以“文山三七研究院”为载体,企业为依托,重点围绕标准化栽培、质量标准和产品开发、产品技术改造等方面,广泛开展三七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三七研究院共开展国家、省、州三级科研项目99项,荣获各级政府奖励64项,开发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药品、保健品饮片10余个,申请专利23件,获发明专利授权10件、适用新型专利授权1件。通过积极推广应用各类三七栽培技术,使三七亩产由原来的50千克提高到现在的180千克。云南白药、昆明制药、七丹药业、苗乡三七等企业建立了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三七研究院建有三七品种选育、连作障碍研究、病虫害防治研究、药理药化研究、质量检测及控制研究等五大研究平台,与苗乡、七丹、华信、金泰得合作建立了省级三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专业化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文山三七产业园基本形成了新平坝片区、东山片区、登高片区“一园三区”的总体格局,已成为云南重点特色工业园区之一。目前,新平坝片区、东山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并引入特安呐、苗乡三七、七丹、人羞花、金达利、金三七、金旺药业等公司入园发展,建成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三七原料提取物等三七系列产品生产线。登高片区已启动场地平整、道路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2.80亿元,意向入园发展的企业达40户,与云南白药集团、大连美罗君元制药集团、黑龙江珍宝岛药业集团等为代表的20户企业签定了入园投资协议,已投入土地预付款1.04亿元。   二、文山三七产业存在的问题   1.三七种植盲目粗放   由于连续干旱等原因,“十一五”后期三七种植面积减少,市场供需不平衡导致价格开始连年攀升并居高不下,使产业利润更加集中在种植业上。由于三七种植准入门槛低,家种容易,在利益驱动下,处于分散小农经营状态的种植农户开始跟风扩种三七,甚至靠借贷种植。据统计,2010年以来三七种植面积飞速上升,2014年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达52.18万亩(含文山人州外种植面积),其中二年七29.19万亩,预计1年后产量将超出社会需求的一倍以上,供过于求局面更加严峻,三七价格将继续下跌。许多种植大户为追求高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三七农残超标。连作障碍使得文山很多土地无法复种,七农不得不外迁扩种,零星分散的种植难以形成规模,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仅靠传统经验和技术,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比较普遍,三七质量难以保证。   2.深加工能力不足   三七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文山州三七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发程度较低。全州三七加工企业只有12户,规模以上加工企业7户,三七原料年消耗量不足年总产量的10%,还不到省外一个大企业的用量。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其中大多数三七原料都是用于加工饮片、三七粉等初级产品。在新产品开发上投入不足,开发速度缓慢,储备很少。药食同源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限制了三七的开发利用范围。   3.关键技术和环节尚未取得突破   三七产业发展中,种植连作技术障碍、品种选育难、新药开发难度大等技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种植过三七的土地必须经过至少1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