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一、民间文学
(一)桐 城 歌
申报单位:安庆市桐城市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三大类组成。具体类别可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早在明代以前桐城时兴歌(情歌)就流布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以其独特的七言五句式体式、委婉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等艺术特色,广为传唱,乃至刊布成帙(《明代杂曲集》及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均收录桐城歌),不仅成为安徽歌谣盛行时期的主要本土民歌,而且还影响到“湘、鄂、赣以及浙西地区”等更大空间,历史上形成了一种范围广泛的“桐城歌谣文化带”,尤其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因性孕育与塑造作用。桐城歌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很多专家学者撰文给予高度评价,国家屡次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亦作了充分肯定与介绍。20世纪50年代搜集了大量桐城歌原生态音乐资料,80至90年代相继整理出版《桐城歌谣》、《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先后举办六届桐城歌演唱会。
桐城歌是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值得注视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尚有很多原生态歌谣资料有待发掘,不少濒临失传的桐城歌曲调和吟唱表演形式,需要及时抢救与保护。发掘、保护、研究桐城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
二、传统音乐
(一)当涂民歌
申报单位:马鞍山市当涂县
当涂民歌起源和流传很早,据记载,在明末清初就有民歌的演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口头上创作了大量的民歌,干什么农活就唱什么歌。这些民歌曲词优美,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方整,节奏轻盈明快,以其清越、悠扬、婉转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解放后,当涂民歌逐渐兴旺和繁荣起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涂民歌不仅数量多,而且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当涂民歌分布较广,由于地域差异较大,分平原、圩区、丘陵山区,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新市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里、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门歌等。由于民歌演唱的场合地点、条件不同,导致了体裁的多样化。当涂民歌不仅是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折射审美观念的载体,对当地文化也产生过许多影响。歌曲内容体现了大量的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显示出独特的地方性民间音乐和语言艺术的魅力,以及特有的叙事抒情风格。
当涂民歌,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使民歌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二)巢湖民歌
申报单位:巢湖市
巢湖市位于皖中,襟江环湖,境内有距今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
巢湖人爱唱、爱编民歌。“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使聪慧的歌唱者可以见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唱到哪,干什么活唱什么歌,巢湖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品种齐全,内容丰富。
建国以后,巢湖民歌有了长足发展。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始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其中111首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20首被编入《安徽民歌100首》,30多首被编入中学课本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存。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对花》被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唱到北京怀仁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继承、弘扬巢湖民歌,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巢湖民歌的题材内容和体裁特征,对研究安徽民歌史和中国民间音乐史,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三)五河民歌
申报单位:蚌埠市五河县
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流畅。
五河,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三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文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是五河民歌蕴孕的土壤,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节目、产生了马流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著名民歌手,鼎盛时期“姐在南园摘石榴,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的优美旋律随风飘荡,不绝于耳。
五河民歌类型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小调三大类,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较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