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
登岳阳楼自我评价和总结反馈
篇一:登岳阳楼 12.12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阅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读诗之“形” 1、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这首诗歌。【读准字音: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如旌旗;徙(迁移),如迁徙;】 3、刚才同学们读的还不错,节奏也非常清楚,但老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你们觉得是什么?——感情。那怎么才能把一首诗读的有感情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读出诗意,读懂诗情,读出诗味。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大家已经朗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悲。 ——“悲”这个字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诗眼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所以赏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就是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朗读指导:既然诗歌的整个基调是悲,那我们能不能试着读出悲的感觉呢,分小组朗读。 我们的朗读是不是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呢?似乎还不够,不要紧,随着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读的更好。 四、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既然“悲”为诗眼,那么它必定渗透于全诗的字里行间,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诗人悲在何时何地。 ——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大处着墨,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臵。 ——傍晚(夕阳、湖山欲暮时)什么季节的傍晚?——秋天(风霜) 2、特殊的地点特定的时间触动了诗人的悲情,那又是什么景物让他觉得悲呢? ——帘旌、夕阳、湖山、老木、苍波 3、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幻灯片上的句子,带着感情读出相应的诗句。 因为无风,楼阁上的旗臶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诗人的心也显得格外沉重。 夕阳将下时,诗人徘徊在湖山之间。 树木渐渐变老,湖面波涛苍茫,诗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悲凉。 4、看来同学们对诗人情感的认识又进了一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描写这些景物对抒发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景物(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5、那“帘旌不动”“夕阳迟”“老木苍波”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呢? ——凄清的氛围,让人不由心生凄凉之感,那大家能不能带着凄凉的情感试着读一读这两句诗。 ——师评价:了解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之后,同学们读得好多了。 6、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仅仅是因为眼前的景物产生了悲情吗?从哪些词句里面还可以看出来?(提示:同学们可以看一看哪些词句并非写眼前之景,从这些句子中去品味。) ——吴蜀横分地 7、“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徙倚”这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愁绪齐读这句诗。 8、除此之外,诗人还联想到了什么? ——万里来游,三年多难(联想到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究竟经历了什么磨难,又为何漂泊他乡?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诗歌的历史背景。 【背景资料】陈以义——(1090~1138),宋代诗人。河南洛阳人。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靖康之难发生后,陈与义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奔波万里,历时数年,南奔襄汉,颠沛湖湘。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9、了解了历史背景之后,现在大家能不能回答“万里”说明了什么?“三年”又说明了什么? ——“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为躲避战乱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样的心情啊!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诗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NEW)青岛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824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 VIP
- 2025中考数学权威预测热点必刷题02生活情境与新定义解答题(8大题型74题)(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武汉火锅店营销方案模板.docx VIP
- 2025年国开电大机考网考-Python语言基础-真题.docx VIP
- GB/T 25295-2010 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pdf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23版》.pptx VIP
- 八年级上册名校课堂语文晨读手册.pdf VIP
- 超星尔雅中华传统文化之文学瑰宝期末考试答案.docx VIP
- 兵团职工考试题库及答案.doc VIP
- 七年级俄语全一册单词(汉译俄) .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