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一章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PDF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PDF

第一章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一直以來,臺灣地區的兩性勞動參與率一直呈現相當不均等的現象,女性勞 動參與率遠遠落後於男性勞動參與率的現象成為一種常態的社會事實,雖然近年 來女性勞動參與率已出現明顯的提升,但卻開始遇到瓶頸,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的 女性勞動參與率相較而言,則呈現出一種停滯的情況。依據行政院主計處(2005 ) 「女性就業與婚育概況」調查顯示,近十年來,我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維持於 45%至48%之間,低於日本48.3%、南韓49.8%、新加坡54.2%及美國59.2%。 就各年齡層比較,我國女性 15-19 歲勞參率 10.5%,遞增至25-29 歲76.1%高峰 後,隨即漸次減少,呈現單峰的變化趨勢,往右傾斜,與新加坡相近。日、韓 35-44 歲勞參率逐漸回升,曲線呈M 型,顯示女性有二度就業現象;相較之下, 臺灣地區十年前的趨勢雖也呈現類似 M 型的趨勢,但在近年來卻開始呈現單峰 的型態,主因在於臺灣地區近年來年輕女性投入勞動市場的比例逐漸增加,並非 女性二度就業的情形有所提升(劉正、陳建州,2004 ),因而由M 型的趨勢逐漸 轉為單峰;至於美國則多穩定維持在80%左右,受婚育之影響較小。 婦女由於傳統角色定位及家庭照料責任,參與勞動之意願較低,通常部分工 時性質之工作,可滿足其兼顧家庭與就業的需求,故各國從事部分工時者女性所 占比率相對較男性為高,就主要國家 1999-2002 年資料觀察,美國 68%、日本 67%、南韓58%,我國則反而低於男性,2004 年僅39%。也就是說,為了照顧 家庭,臺灣女性大部分選擇辭去工作,而國外女性則採部分工時方式以兼顧兩 者,避免中斷職業生涯而降低經濟自主性,以及可能面臨二度就業的困境(行政 院主計處,2005 )。 但女性勞動者不管是投身於部分工時的職業,抑或是退出勞動市場,都對於 各項職業當中的性別組成比例的平衡產生相當負面的影響,也因此加深了職業性 別區隔的現象。職業性別區隔現象的存在,反映的是否是兩性在不同職業的選擇 1 上所隱含的不同性別認同,或是結構性的因素導致職業性別區隔現象的存在?為 什麼某些職業會被歸類為男性化職業、某些則被歸類為女性化職業?職業類別並 非自然產物,必定由人為所構成,再經過社會建構的過程,將原本經過社會化的 性別角色期待,歸類於這些不同的職業類別當中。不同性別背後所隱含的不同社 會期待,與現代兩性平等觀念的交互衝突下,其有可能在職場展現出的一種選擇 上的衝突;這些問題放在女性勞動參與率伴隨著教育普及與經濟發展而有所提 升,但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之下卻又相對停滯不前的台灣社會,更為有趣與有意 義的地方在於:這種在勞動市場的職業選擇之間,是否可能存在於一種性別分殊 的個別特徵;也就是說,是否有一些職業,是較為適合於、或者幾乎專屬於不同 的性別,因而可能呈現出不同的職業的性別特徵;並且,這種性別特徵體現於勞 動市場中,很可能是從家庭組織、教育體系中的培養、塑造性別認同,再經歷過 社會結構的調整或強化,經由個人內化這些社會期待與社會要求後所做出的「理 性選擇」,而體現於不同的職業領域中。 這種性別區隔並不一定對此領域其中的多數性別都是有利的,一般而言,社 會期待認定男性必須負擔家庭生活大部分的經濟來源,因此其升遷管道通常較為 開放,升遷流程則通常以男性的生命週期演變以進行規劃;而女性則通常被認為 在勞力市場中的進出頻繁,不一定需要分擔大部分家計,並且很有可能因為與男 性不同的生命週期影響與考量上而離開職場,因此其可陞遷的空間通常是被限制 的,即使女性為多數的工作領域所得到的起薪通常比男性來的高,但其發展空間 也相對受到較多剝奪。 一般我們都會認為女性在職場中,其所勝任的大多是文書行政、或是助理、 服務性質的工作;而男性則偏向於適合勞力、技術或管理的工作。這樣的概念似 乎有逐漸翻轉的趨勢。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教育擴張等社會情境的轉變, 兩性平等這個理想式的口號也似乎慢慢從「應然」轉為「實然」。但是,這只是 純由女性勞動參與率增加所觀察到的表象,在現實層面的勞力市場中,女性勞動 2 參與率的增加,是否隨著社會發展、風氣開放而有更多的比例跨足到了原屬男性 的工作領域?抑或只是單純地流動於新興而從屬於女性的職業之中?女性勞動 人口的流動又呈現了什麼樣的樣貌?這是筆者欲發現的。 自二次大戰之後,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逐漸提升,女性勞動力加入生產與服務

文档评论(0)

shiyougui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