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的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简介
*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白纹伊蚊(A.albopictus) 雌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时,如受到干扰更换宿主,可立即传播登革病毒。 吸血后,病毒在蚊虫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的潜伏期再传播病毒。 * *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4个血清型引起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分布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传染病。 登革热的历史 1779描述登革热病例 1780年美国费城流行 1869年命名为登革热(Dengue fever) 1906年发现埃及伊蚊是传播媒介 1907年证实病原体是病毒 1911-1931年陆续证实白纹伊蚊也是媒介 登革热的流行 1779描述登革热病例 1880年埃及开罗4/5人口患病; 1922年美国南部发病约100-200万例; 1925-1926年澳大利亚56万例; 1928年希腊患者超过100万例; 1942-1945年日本大流行 每年患者有100-200万例; 1960年越南发病数达200万; 1977和1981年波多黎各和古巴爆发本病 患者数十万 目前全球的流行 2.5亿人 ,占全球人口的 40%生活在登革热传播区域 Dengue至少在 100国家流行 分布在Asia, the Pacific, the Americas, Af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估计每年有 5000万~1亿人感染 50万DHF 患者 2.2万死亡 儿童占多数 我国近年登革热流行情况 78年 佛山 4型 79年 广州、中山市 1型 80年 海南 、广东、 广西 3型 86年 海南 2型 88年 海南 2型 90年 广州、佛山 4型 91年 广州 1型 93年 广州、佛山 2、4型 96年 番禺 1型 99年 中山 2型 02年 广州 Denque virus —type II,黃病毒属 耐低温,不耐热,60度30分钟或100度2分钟灭活,对酸、洗涤剂、紫外线等都敏感 传染源 各种类型的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灵长类动物 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多数病人在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此时媒介伊蚊吸血即可传播。 隐性感染者 登革病毒感染者中90%属亚临床感染,他们在本病的传播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动物宿主 在热带丛林型疫源地中,灵长类可以成为传染源 蝙蝠等在该病毒保存和扩散中起一定作用 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白纹伊蚊(A.albopictus) 雌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时,如受到干扰更换宿主,可立即传播登革病毒。 吸血后,病毒在蚊虫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的潜伏期再传播病毒。 易感人群 人群对登革病毒的初次感染均较敏感。 初次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较稳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力则只约维持2月~1年。 由于登革病毒有4个型,感染1个型后还可能发生第二次或连续感染 第二次感染可能引起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征合征 流行特征 地理分布-地区性-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季节性-夏秋、雨季,5~10月 流行方式 -由市镇向农村蔓延; -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 -周期性 人感染病毒約3-14天 (通常5-8天)潜伏期 发病前一天至第五天为病毒血症期 病毒在蚊体內大量增殖8-12天后可传給人 开始生病 帶毒伊蚊終身帶病毒至死方休 健康人 传播途径 临床类型 又名断骨热、斑痧。潜伏期3至14天,通常为5~7天 登革热 高热、头痛、极度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淋巴结肿大 。 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病死率低 登革出血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