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无脸”——清代刑部书吏分析研究.docVIP

“吏无脸”——清代刑部书吏分析研究.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吏无脸”——清代刑部书吏分析研究

“吏无脸”——清代刑部书吏研究-法律 “吏无脸”——清代刑部书吏研究 郑小悠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 摘 要:清代政治,有“与胥吏共天下”的特点,其中权势最盛者,当推中央部吏。清代部吏已形成职业垄断,又利用行政程序,代“所学非所用”的官僚士大夫发布、执行政令。六部中以刑部专业化水准最高、政务最为繁冗,但刑部书吏恰恰地位最低,舞弊问题最少。盖因刑部在雍正以后调整了行政运作程序,又能调动司官的能动性,改变了部内官吏关系所致。 关键词 :清代;刑部;书吏;司官;舞弊 中图分类号:D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15)02-0060-09 收稿日期:2014 -10 -24 该文已由“中国知网”(www.cnki. net) 2014年12月29日数字出版,全球发行 作者简介:郑小悠(1987-),女,北京市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清史方向博士研究生。 清代书吏问题是清史学界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不过,囿于材料,学者的主要关注点在州县书吏身上,并以此扩展到对整个清代地方政府的研究。对于部吏,从晚清起,无论政治家还是学者,都对其在王朝行政体系中的地位予以高度认可,但具体深入研究者不多。现有研究角度相近,多以晚清笔记为主要史料来源,泛论六部书吏部中的舞弊现象及其成因,如张锡田《论清代文档管理中的书吏之害》、赵彦昌《清代书吏对文书档案工作的危害》、关宏玉《略论清代书吏之弊害及整顿》、张晨《试论清代六部书吏》等①,并未就具体衙门的具体情况而论。因为清代常见史料中关于书吏舞弊的记载,多系户部、吏部书吏的情况,是以今人研究中,也多仅涉猎户、吏两部。并就户、吏二部的情况,且对清代的书吏问题采取以抨击批判为主的价值判断。 本文拟以刑部书吏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使用清人文集、笔记、年谱,特别是官方保存的档案史料,尤欲从刑部的官吏关系视角看待刑部书吏在六部中的特殊性。解析清代中央法律专业化水准最高的衙门,何以令法律职业化程度最高的书吏群体形成“吏无脸”的特殊生存状态。 一、清代部吏的生存状态与刑部书吏的特殊性 在治清史者的观念中,清代部吏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这种认识,大都来源于郭嵩焘与冯桂芬的名言,郭氏日: 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幻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外国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史共天下。 冯氏则日: 州县日可,吏日不可,斯不可矣,犹其小者也。卿贰督抚日可,吏日不可,斯不可矣,犹其小者也。天子日可,吏日不可,其不可者亦半焉,于是乎其权遂出于宰相大臣之上,其贵也又如此。 郭、冯二人的感慨反映出清代政府行政的重要特点:各级政务决策者发出的政令,要以国家的法律和各类条例、成案为依据,而书吏是律、例、案的主要执行者。因此,书吏拥有一定的“可否”各级政令的能力。六部书吏高踞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凭借“大凡督抚题奏本章,必勅部议覆而后施行,内重外轻,乃事势之固然”的制度优势,成为其中最有权势者。本来,按照制度的规定,律、例、案的正式执行者应是各级官员,在中央,即是六部司官,书吏的职责不过是抄写文书、保管档案而已。但在实际行政运作中,六部司官是通过科举考试或恩荫、捐纳等方式获得职位的流官,所学非所用,虽然亦不乏入部后认真学习例案者,但终归行政能力参差不齐。而六部书吏“山阴人十居其九,盖其父子、兄弟、亲戚、友朋,道相述,练习科条”[4]。即通过乡缘、亲缘为纽带,世代学习例案、担当此职,已明显呈现出职业化的特点。因此,清代部院衙门多采取遇事由书吏拣择相应例案,拟写初稿,送司官批阅修改后定稿呈堂的操作方式。在这样的工作程序下,如果司官例案不熟,或是责任心不强,书吏拟定的初稿,即原封不动作为定稿呈堂,再经堂官画稿后,就可作为“部议”上奏下达了。如此,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六部的实际权力就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书吏手中了①。 不过,与其专业技能和实际作用相比,清代部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却过于低下,且上升通道非常狭窄。虽然也有“五年役满,考选钤职”的规定,但这种考职不仅录用比例很低,且只能授为八、九品杂佐。清代六部中得势的书吏,几乎没有五年役满即行离京者,常常“满后数十年,仍隐射曹司名色,招摇市中。”此外,部吏的法定薪资也非常微薄,除了少量工食和饭食补贴外,主要凭地方官“孝敬”的灰色收入——部费为生。一旦地方官供献部费不合其意,部吏就要百般刁难,甚至出现主动勒索、权钱交易的问题。郑观应总结清代书吏之弊时

文档评论(0)

penl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会计从业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2日上传了会计从业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