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幸福与政府责任——基于社会比较视角的分析报告.docVIP

公民幸福与政府责任——基于社会比较视角的分析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民幸福与政府责任——基于社会比较视角的分析报告

公民幸福与政府责任——基于社会比较视角的分析-行政管理 公民幸福与政府责任——基于社会比较视角的分析 熊辉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幸福从来就是相对的,它是个人进行社会比较的结果。现代社会,人们的幸福比较范围不断扩大,且上行比较越来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差距的迅速扩大及与之相伴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泛滥,导致越来越多的国人在享有比以前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不幸福感。公民幸福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在努力减少公民之间过大差距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社会平等、公正、公平。由人组成的政府不可避免地带有与人的本性相类似的自利性,政府自身主导的公平公正改革也必然遭受到重重阻力。如何建成具有更多公共性的政府,为公民幸福提供坚实基础,是我们在幸福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社会比较;公民幸福;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5)03-0031-06 DOI:10.16326/j.cnki.1008-7168.2015.03.005 收稿日期:2014-10-25 作者简介:熊辉(1967-),男,湖北新洲人,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GDP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财富的增长并未带来期望中的公众幸福感提升,相反出现了公众幸福感下降的趋势,从而陷入了在1974年就被伊斯特林发现的所谓“收入——幸福”悖论困境。作为对这种状况的回应,各级政府纷纷提出幸福城市、幸福社区等建设口号,“幸福指数”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导向,各地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不幸福”,认为自己“被幸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社会比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合实际的分析视角。 一、社会比较与个人幸福 社会生活中的个人,总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西方许多心理学家,从詹姆斯(W.James,1590)到米德(G.H.Mead,1934),从罗杰斯(C.Rogers,1951)到格根(K.J.Gergen,1982),在对“自我概念”的研究过程中,都发现了社会比较对个体自我认知的重大影响。费斯廷格(Festinger,1954)则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理论。此后,社会比较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对许多社会现象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评判自己的智力、能力、身份地位等社会特征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同周围的相似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自我定位[1]。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并不是直接认识自己,他们很难直接地从自身获得有关自我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了解自己,并总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很明显,人类个体的自我评价本质上具有相对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比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评价[2]。 幸福程度作为人们对自身生活状况的一种自我评价,也总是他们自身在有意无意间与生活中相似他人进行比较的结果。 二、幸福从来就是相对的 对于什么是幸福,现实生活中的国人基本延续了传统观念对幸福的定位,即如果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实现了“功名富贵、健康长寿、家庭美满”,那他就获得了幸福,这可以说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绝对幸福标准。但是,我们并不能确知这几方面具体达到何种程度,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即便我们真的能够明了某个体的收入、职业、职务职称晋升、子女教育、住房、家庭关系、医疗卫生、养老条件、休闲娱乐等状况,我们也无法真正得知其是否感到幸福。这是因为,幸福从来就是相对的。因此,对幸福感产生的考察,必须注意到两点事实。 第一,幸福感是个体进行纵向的时间比较和横向的社会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人感到幸福的依据,并不是直接来自于自身的现实收入、职务等状况,而是来自于自身现实状况与从前状况和他人现实状况的比较,即自身现实状况好于至少是不差于从前和周围他人。尤其是横向上的与他人比较,反映了一个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处境,对于个体当下的幸福体验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第二,幸福的比较对象具有主观选择性,一个人只有他本人才真正知道自己是幸福或是不幸福。虽然人们对自身状况的认识,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社会比较来进行的,而他们的比较对象也有相似性、接近性、信息可获得性等规律可循,但我们仍然不能确定他究竟会与哪类参照对象进行何种比较,因而也不能真正明了其自身的幸福感状况。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状况,一个在外人看来各方面都很成功的人,他可能自身并不感到幸福;而一个大家都认为不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