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文“的作用题”答题指津
现代文“的作用题”答题指津
现代文阅读题的“作用题”角度多变,涉及面广。不少考生“临阵”或一筹莫展,或随意作答,得分极低。下面就设题角度及答题方法稍作分析。
一、首段的作用
有的文章开篇点题,首段作用往往是:①总括全文(引出下文);②点明题旨(表达某种感情);③铺垫下文(或设置悬念)。
2007全国卷Ⅱ《海南杂忆》开头: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作用:①引出下文;②表达惊讶感情;③设置悬念。
有的只有上述一两点作用:
⑴ 开篇没有点题,就是引出下文。如2007江苏卷《麦天》开头: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就显出些杏黄色了。就是为引出下文“麦天,真的要到了”。
⑵ 首段发问,就兼有设置悬念或引人深思的作用。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
⑶ 开篇即感叹,就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20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开头:“走一趟……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就表达了作者“走一趟大西北”之后的无限悲慨和震惊。
⑷ 首段是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铺垫后文等作用。如,2007四川卷《焰火的变奏》开头:“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即,渲染宁静的气氛,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
二、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如,2007安徽卷《乡村的风》结尾:“一拨又一拨的风……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就点明了“乡村的风”的巨大作用,即深化主旨,并呼应开头“风是乡村的魂……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文末的话虽然往往能揭示主旨,但有的明白,表述时可以说“点明了题旨”;有的含蓄,不妨说“暗示了主题”之类的话。
另外,文末的话往往还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如,2007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答案就包括“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这一点。
三、中间段(句)的作用
中间段(句)如较短,其作用一般是过渡,如2007重庆卷16题⑵:“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只要看看它前后文内容就可知其作用: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中间段(句)往往还有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2007全国卷Ⅰ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第2问答案即“衬托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衬托又分两种:如果描写的对象是文中次要对象,且与主要对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就是正面衬托,如上例。反之则为反衬。如2004全国卷Ⅳ《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就是反衬。作用是“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中间段如较长,且描写的是选文主要对象,那么,其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如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作用和好处”就包括以上几方面,只不过作答时要稍微具体些而已。
四、修辞的作用
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其作用如下:
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同时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
这只是基本套路。答题时一般还要结合例子稍作分析。参照以上“套路”,对照2007全国卷Ⅰ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先找到相关语段:
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弯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不难看出,“挺立着身子”是拟人,“胳膊”是比喻,“胡杨林挺……直指蓝天”与“随处可见……枯枝败草的尸体”是对比。根据文段内容和“套路”整合,就可得出第二问答案: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再如2007高考福建卷第12题: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