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腰椎峡部裂.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的腰椎峡部裂

腰椎峡部裂 牛晓芳 2016年12月8日 定义 腰椎峡部裂(lumbar spondylolysis)为腰椎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亦称椎弓峡部裂或峡部不连。患者多为青少年,女性发病率为男性4倍;可能为女性腰椎肌肉、韧带相对较薄弱,同时又有孕产等因素共同存在而引起。可发生在任何节段。椎弓峡部裂多发生在L 4 或L 5 ,也可L 4 和L 5 同时发生,其裂隙宽度不一,常发生于椎弓根下2.0~9.0mm,断端呈锯齿状或圆钝,可有骨桥形成。缺损处常为纤维软骨组织所填。 病因和机理 病因学,除了外伤,有先天性学说、获得性学说以及先天性构造缺陷学说和后天性折衷学说。多数学者认同重复性损伤及应力不均造成的疲劳骨折所致。 如该部骨化不全,或有潜在的软骨缺损,即形成先天性峡部骨不连。其缺损区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该椎体与后部椎板无骨性联接,与相邻椎体仅靠软组织联系。如该处发育薄弱,再加上某种程度的外伤或劳损,也可导致薄弱的峡部发生骨折。其机理与疲劳骨折相似 过去认为本病属先天性疾病,目前则认为是一种应力性骨折(疲劳骨折)。 正常腰椎解剖结构 腰椎峡部裂图片 腰椎峡部 腰椎峡部裂图片 诊断 其检查方法手段,首先X线平片,其次CT,再就是MRI; X线表现:1.前后位片:不易显示峡部病变。通过仔细观察,可能发现在椎弓根阴影下有一密度减低的斜行或水平裂隙,多为双侧,宽度约1~2 mm。 2.侧位片:能清楚显示椎弓崩裂形态。裂隙于椎弓根后下方,在上关节突与下关节突之间,自后下斜向前下,边缘常有硬化征象。病变一侧者侧位片显示裂隙不完全或不清楚,两侧者显示较清楚 诊断 诊断 CT对峡部病变的诊断率较高。另外,CT不仅能够观察椎体和椎间盘的异常,而且可以清楚显示椎体后部小关节结构和软组织异常。还有一些间接征像:①椎体双边征 ②双管征 ③椎间盘变形 即出现滑脱水平的纤维环变形,表现为前一椎体后下缘出现对称的软组织影,而下一椎体后下缘无椎间盘组织。 ④峡部裂隙出现在椎弓根下缘平面,走行方向不定,边缘呈锯齿状。 三维CT或矢状面多幅重建可以明确椎间孔变化及滑脱程度。 诊断及鉴别诊断 椎体滑脱分度 椎体滑脱分度:即将下位椎体上缘分为4等份,根据椎体相对下位椎体向前滑移的程度分为I-IV度。 Ⅰ:指椎体向前滑动不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1/4者。 Ⅱ :超过1/4,但不超过2/4者。 Ⅲ :超过2/4,但不超过3/4者。 Ⅳ :超过椎体矢状径的3/4者。 鉴别诊断 位于椎弓根下部偏后的不规则状骨性缺损为腰椎峡部裂的特征性MRI表现,根据这一特征性征象,本病一般不难诊断,也易于对崩裂滑脱和退行性滑脱进行鉴别.椎管前后径增大,患椎棘突基底部位于上下棘突基底部连线后方,硬膜囊与患椎棘突基底部间出现增宽的脂肪间隙为崩裂滑脱特征性的滑脱征象;与崩裂滑脱表现不同,退行性滑脱的椎管前后径无扩大,患椎棘突基底部位于上下棘突基底部连线前方,硬膜囊与患椎棘突基底部之间一般无脂肪间隙.在峡部裂显示不清的情况下,可依照上述不同的滑脱征象对两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腰椎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称为峡部。由于先天性发育畸形、外伤骨折、慢性损伤等原因而使腰椎骨一侧或两侧的椎弓根或峡部间骨质连续性中断,称为峡部不连或脊椎崩解。在峡部不连的基础上,一旦受到外力作用使患椎连同以上腰椎向前滑移,引起的腰椎滑脱叫真性腰椎滑脱。如无峡部不连而由于其它原因所致的腰椎滑脱叫做假性腰椎滑脱。 腰椎滑脱 腰椎滑脱 治疗 其实峡部裂治疗,不是以治愈峡部裂为目的,而是改善椎管狭窄、减轻神经压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因为没有临床症状,部分峡部裂不需要治疗,而治疗基本上是按椎体滑脱有无进行手术治疗。 谢谢!

文档评论(0)

dahunju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