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古史7南亚封建国家
2.笈多王朝时印度的封建化开始 笈多王朝时印度的生产者主要是自由民。 法显在《佛国记》中记载:“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往便往。” * “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 “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养,供给田宅、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王王相承,无敢废者,至今不绝。” * 它说明: 当时的土地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公社的土地,归国王所有,称“王地”,由农民自由耕种,交纳租税后,可以迁移,身份是自由的;另一部分则是教俗封建主领有,国王封赐,“民户”耕种,并且这种赠送经过“铁券书录(法律依据),而被赠送的民户,随土地被捐赠,成为依附在贵族土地上的依附民。封建的食邑制也出现。 ——当时的农民已经分化为“耕王地者”的自由农和称作“民户”的封建依附农民。 * 3.戒日帝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基本确立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 “王田(国有土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 “宰牧、辅臣、庶官、僚、佐各有分地,自食封邑。” * 这些说明,这时土地虽仍属“王田”,名义上归国王所有,但已实行了分封,农民连同土地一起被封赐官僚和寺院,向他们交纳租税。 赐地都发给铜牌赐地证书,使封赐土地合法化。 * 于是,农民逐渐转化为依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必须向土地的主人缴纳封建地租和赋税,甚至还要服各种劳役。 《大唐西域记》记载:戒日王时期的农民“赋敛轻薄,徭税俭省。各安世业,俱佃口分,假种王田,六税其一。”说明农民已经世代耕种佃田,没有迁徙的自由。 * 4.印度封建化的特点: 1. 国家政权作用大,通过自上而下的赐地形成封建主和依附农民; 2.各地发展不平衡,封建化经历了长久的过程; 3.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并且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和社会基层组织。不论分封还是赏赐土地,村社没有变动,它被整个地封赐,农民也就连同村社一起变换了主人,为封建主或国家服役。 * 四、种姓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印度的种姓制度形成于国家形成之初,是以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为特征的社会等级制度,在上古时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了一些变化——职业、婚姻界限的松动、四个等级社会地位的变化等。随着印度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印度的种姓制度又发生了变化。 *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 “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真,洁白其操。 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 三曰吠舍,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 四曰首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自余杂姓,实繁种族,各随类聚,难以详载。” * 首先,婆罗门和刹帝利仍然属于高级种姓,是统治阶级。虽然也有一些婆罗门和刹帝利被淘汰,沦落为士兵或农人。但婆罗门和刹帝利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保留下来,他们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统治阶级。 * 其次,吠舍和首陀罗发生了明显的职业变动。 吠舍在上古时期包括农民、牧人和商人,但此时,吠舍则主要指商人。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都沦落为第四等级,首陀罗成为封建制下各种类型的依附农民。 * 再次,手工业者形成各种各样的迦提 伴随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的每一个行业都按照种姓制度的原则组织起来,行业世袭,互不通婚,互不流动,形成各种亚种姓,即玄奘所说的“杂姓”之中——“他们各随类聚,难以详载”。 他们地位不分上下,却彼此之间有严格的界线。互不通婚,职业世袭。 * 最后,不可接触的贱民出现 伴随迦提制的形成,贱民成为种姓中地位最低的。 “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 ——《大唐西域记》 他们只能从事社会上最低贱的职业,高级种姓的人碰见,则被认为沾了晦气,要举行仪式清污。 * 五、印度教的兴起 (一)印度教的兴起 1.佛教衰弱:伴随封建化的进行,佛教的禁欲苦行不适合封建主奢侈生活的需要,佛教的行善戒杀也违背封建王公割据独立的愿望,众生平等对下层人民也失去了吸引力,佛教开始衰弱。法显和玄奘看到印度的许多佛教圣地已经荒废。 * 2.婆罗门教开始复兴:《摩奴法典》等婆罗门教的法规得到整理,《吠陀》的正统权威又得到认可,并做了大批的经论,婆罗门教信仰复兴并发展。 3.婆罗门教、佛教及民间信仰的融合: 婆罗门教的圣殿里又增加了印度各地的民间神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