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词义引申的研究.docVIP

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词义引申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词义引申的研究

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词义引申的研究   摘 要:词义引申是汉语词汇不断增长的主要方式,也是训诂学家一直关注的课题。但观其研究,大多以概括性的理论阐述为主,很少涉及到对专书的研究,故本文以郑樵《通志?六书略》为研究对象,试阐述其书中的词义引申,并指出其对后世词义引申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郑樵 《通志?六书略》 词义引申      作为汉语词义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词义引申一直以来是训诂学家关注的课题之一。王宁先生曾在汉语词汇发生与积累的阶段性理论中提出:汉语词汇的积累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生阶段、派生阶段和合成阶段。原生阶段是指汉语词汇的原始积累,派生阶段是汉语词汇积累的最主要阶段。在派生阶段,汉语从已有的旧词大量派生出单音节的新词,并迅速促进单音节词的累增,这一阶段主要是在秦汉之间。而两汉以后,词汇主要以合成来增加新词。其中派生阶段最主要的一种词汇累增方式即:词义引申。   明确提出词义引申这一理论的当属段玉裁,其在《经韵楼集》中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余义焉。守其本义而弃其余义者,其失也固,习其余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提出了词义引申这一概念,并指出了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虽则“词义引申”理论在清代才明确提出,但词义引申这一现象自古就已存在,只是没有引起时人有意识的关注和理论上的提升。它们往往散见于各种古籍之中,如《大戴礼记》所载的虞史伯夷之言便涉及到词义引申,此外,早在先秦的《墨子》《荀子》等书中亦有散见的词义引申,如《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种通过注释词义达到词汇增长的方式即为词义引申。如唐代孔颖达对《诗经?豳风?狼跋》:“公孙硕肤,德音不瑕”中“瑕”注解为:“瑕者,玉之病。玉之有瑕,犹人之有过也,故以瑕为过。”此处正是由瑕的本义“玉上的瑕疵”引申为表示“人的过错”。正如人类对所有事物的认识过程一样,人们对词义引申的认识亦经历了一个由无意识、不自觉地使用到有意识、自觉地使用并对其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章太炎认为早在南唐时,徐锴在《说文系传》中首次提出了词义引申的问题,但他以字义的解释为主,并未有系统性地梳理。这种以释义来引申词义而没有理论总结概括的现象是宋以前词义引申的主要形式。直到宋郑樵的《通志?六书略》中才有关于词义引申的论述。郑氏在《通志?六书略第四?假借第六》中将假借分为“有义之假借”和“无义之假借”,而“有义之假借”实则属于词义引申,在该书中将其引申规律分为:“同音借义”“协音借义”“因义借音”和“因借而借”四种。虽郑樵的目的是对假借的分类,但经分析,这种由亦、一字之本义引出其许多含义的方式实为词义引申。下面对这四种引申方式一一作一详解。   同音借义,在这一分类中,郑氏所举例字均为词义的引申,即所选之字其读音和字形不变,而意义之间彼此关联,且这些引申义都是围绕其本义而引申演变的。如:“初,裁衣之始。”初,《说文》:“始也,从衣从刀,裁衣之始。”《说文解字注》:“衣部曰:裁,制衣也,制衣以剪,用刀则为制衣之始,引申为凡始之称,此说从刀衣之意。”故初的本义是指刚开始裁衣服的那瞬,后来引申为表示第一次,开始、首次之意。如:“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再如现代所说的“初次”即表示第一次,月份中的“初一”即每月的第一天。再如“本,木之基也,而凡物之基。”本,小篆写作,于木下加一表示树木的根基。《说文》:“本,木下曰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所需要表达的事物亦日益繁多,为了识记方便,人们便用与此事物意义相关的表示另一事物的词语来表示该事物,从而产生了词义引申这种造词方式。“本”亦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由表示树木之根基,渐而引申表示其他事物的基础、根本。如: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又如:“牛为牝牡通于禽兽”《说文》:“牝,畜母也。从牛匕声”“牡,畜父也。从牛土声。”故“牝牡”的本义是用来表示牛的公母,而后其所表示的范围逐渐扩大,用来表示所有牲畜的公母,如:“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史记?龟策列传》)。在同音借义中均为此类例字,经过对词义发展变化的分析及词义本义的探源,不难发现,其实质是词义引申而非假借。   谐音借义,实际是一种音变构词,即通过语音的改变来达到区别意义的目的,亦即平常所说的“四声别义”“读破”。如:“分之为分去声,御之为御音迓,为御音?R。行之为行下孟切,为行户浪切,子路行行,数色主切之为数尸故切为数色角切。”这种通过音变来构词的方式实则为词义引申。李如龙在《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中说:“辨义异读,可以是异声别义,异韵别义,也可以是异调别义。”如:“饮之为饮去声”即异调别义。“饮”为去声时一般表示牲畜喝水,而用于形容人喝水时为上声,但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均表示喝水这一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