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智孟解析高考湖南文科综合测验题
郭智孟解析2010高考湖南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湖南卷)历史部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解析:郭智孟
选择题:本题共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分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宋明理学。分析: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
题中陌生材料出处:“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北宋王安石《临川集·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北宋邵雍《观物内篇》)/“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进卷·诗》)/“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分析:此题宜用排除法。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谷、布),故C错误;D容易由表格数据排除。A亦不难理解(表格中宝钞由减少到消失)。
2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考试内容:雅典民主政治(民主、平等等基本概念)?分析:题目的条件是给出了亚里士多德所论述的两种平等——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定义,题目的要求是运用亚氏的两种平等的理论分析“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现实(历史)现象。故首先必须理解两种平等的含义:根据题干材料,数量平等意味着不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一律按人头平均分配;比值平等意味着要考虑个体差异(实际价值,包括能力),根据差异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进行分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意味着有一个分配标准,故选B。当然学生完全可以直接从常识出发,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只能根据自己的高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年重庆市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试题文化素质.docx VIP
- 心血管疾病诊断及临床合理用药答案-2024年山西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docx VIP
- 山东大齐KTC2说明书.pdf VIP
- 2022年国赛C题数学建模解答_2022年国赛c题-.pdf VIP
- 纯电动汽车无离合器式AMT换档控制研究.pdf VIP
- 生成式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影响和应用(南开大学)学习通网课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黑布林阅读初一《寻找安乐窝》中文版.docx VIP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 VIP
-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书.doc VIP
- ASUS华硕主板大师系列Z97-A 用户使用手册 (繁体中文).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